摘要:艾利艾智库基于参与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创新及应对策略研究》(20ZDA059)的专项成果,同时结合全网舆情动态分析系统以及对近10年来全国舆情数据的积累和众多行业的持续关注,形成一套行业领先、成熟运行的风险感知预判模型。本期,我们通过深层挖掘热点事件和话题的内部关联和潜在规律,对周期性、阶段性、行业性风险进行总结,为有关单位在5月份加强风险隐患排查提供参考。
一、旅游高峰期到来,建议防范消费投诉、安全问题以及不当宣传引发的负面舆情。
经相关部门统计,2023年“五一”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达2.74亿人次,同比增长70.83%,文旅消费市场复苏态势强劲。随着夏季旅游高峰到来,建议防范以下风险:
1.消费投诉引发负面舆情,影响城市形象。从“五一”假期情况看,节假日酒店涨价、出租车绕路拒载、低价一日游、强制购物、天价餐饮、临时毁约提价等消费投诉明显增多,一旦处理不当极易引发负面舆情,挫伤地方形象。
2.景区安全、社区治安等方面风险。“五一”期间,景区“人从众”场面在短视频平台刷屏,部分网民质疑景区管理能力,担忧引发踩踏等安全问题,旅游体验也相对较差。景区、线下演出人多拥挤,人员鱼龙混杂,可能出现性骚扰、插队等行为,引发性别对立话题和网络暴力。
3.文旅宣传需把握好尺度,警惕不当宣传引发争议。近年来,全国各地文旅宣传持续“内卷”,涌现出不少“网红文旅局长”。与此同时,质疑局长“出镜”是“个人作秀”“噱头大于实质”的声音不断增多。建议各地文旅单位在宣传中还需注意把握尺度,防止踩进过度营销陷阱,警惕“弯道超车”变“翻车”。
二、“二阳”话题登上热搜,自媒体炮制谣言、意识形态争论等风险值得关注。
近期,新冠病毒“二阳”相关话题登上热搜,目前,围绕“二阳”的讨论整体理性。但是,曾经“中招”经历依然给公众留下“痛感”,部分学生家长、未感染人群在微博、小红书上表达担忧、恐慌之情,防疫信息公开、疫苗接种相关讨论有所升温。4月20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某论坛上表态“做好应对新冠二次感染的准备,建议脆弱人群再次接种疫苗”引发争议,一些自媒体质疑他“散布恐慌”“疫苗贩子”,煽动网民攻击张文宏。研判认为,近期涉疫话题舆情态势整体平稳,但容易被利用,煽动对立情绪、激化矛盾。此外,涉疫话题易衍生谣言、伪科普和阴谋论,建议相关部门持续释放权威信息,减轻公众焦虑情绪,挤压涉疫不实信息的生存空间。
三、宝马MINI冰淇淋等事件带动舆论场中民族主义情绪高涨,需防范社会心态走向极化。
近期民族主义情绪呈现出扩散上升的趋势。一是上海车展宝马MINI冰激凌风波,反映出当前社会心态正在发生变化。网民对展台工作人员的抨击、对宝马公关的嘲讽,实则表达对长期以来“仰视西方”“外国人特权”事件和思维的抵触反感。二是近段时间以来,旅美大熊猫“吃不饱”“高龄产子”“电击取精”等传闻愈演愈烈,部分自媒体利用公众对大熊猫的喜爱,将话题炒作上升至政治层面和国际关系层面。随着备受关注的旅美大熊猫“丫丫”回国,相关话题热度还将继续维持高位。建议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在线下活动和正面宣传中,关注和把握群体心理动态及整个社会心态变迁,防范“小事件”演变成“大舆情”。
四、安全生产事故引发高度关注,需加强相关领域风险防范及舆情应对。
4月18日,北京丰台区长峰医院发生火灾事故,造成29人死亡,多人受伤入院。消防安全、长峰医院、死亡数字、伤者救治、事故调查等话题持续引发热议,事件暴露出的消防安全隐患、火灾事故应急短板等问题激起舆论情绪。除此事外,经艾利艾智库梳理,4月以来舆论共曝光15起涉及安全生产及衍生事故,并发现:人为导致的事故数量远高于纯自然灾害类事故,后者占比仅为13%;生产事故多达5起,约占事故总数的三分之一;安全生产事故伤亡人数占比较大,死亡人数多达51人。对此,主流舆论表达了对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质疑,认为“运动式”监督等方式导致形式主义泛滥,安全“篱笆”屡屡失守。分析认为,5月份,企业生产、文旅、自然灾害等领域安全风险增高,建议相关部门和企业提高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手段的科学性,完善常态化监管体系和应急处置机制。与此同时,因“4·18”北京长峰医院火灾事故教训深刻,全国多地紧急开展消防安全隐患排查,需注意排查行动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矫枉过正、“一刀切”情况,引发次生舆情风险。
五、近期国内自杀、“约死”事件多发,需警惕负面示范效应。
近段时间,国内发生多起自杀、“约死”事件。如,有自媒体称天津市接连发生7起学生自杀行为;张家界天门山4人相约跳崖自杀引发舆论震动;4月20日,四川什邡林场3人集体服毒自杀身亡;有媒体曝光湖南两名小学生相约自杀跳楼身亡。集体“约死”引发舆论热议,出现对自杀原因的各类分析解读。有观点认为,“约死”缘于青年群体的生活压力和经济困境;也有观点指,此事显示出社会广泛的精神危机;还有观点猜测事件背后或有邪教组织。对此,尤需关注三类风险:一是事件产生负面示范效应。连续发生的自杀行为在网上传播,可能误导其他潜在自杀者,产生一定数量的模仿行为,造成恶性循环;二是加剧社会悲观心态,增加极端案件发生风险;三是引发对社会环境的质疑,相关讨论易与“经济不景气”“就业难”“机会不平等”等关联炒作。
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遭央媒连续抨击,需加强自查自纠,谨防被“树典型”。
自4月3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各地各部门陆续行动起来,对主题教育进行系统谋划和组织。在主题教育正式启动前,中办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将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近期,主流媒体加大了对形式主义的曝光力度,如央视网《上厕所都在“刷积分”,这些形式主义该改改了》、半月谈《几十个调研任务压给“一支笔”!“逐级调研”岂能成为“逐级要材料”》、工人日报《政务APP过多过滥:警惕形式主义升级变异》等,“用形式主义解决形式主义”、用会议贯彻会议精神、用文件传达上级文件、层层要材料式调研等做法遭严厉批评,传达了主流舆论对此类现象的“零容忍”态度。建议相关单位加强自查自纠,注意开展主题教育和调研活动的方式方法,避免被“树典型”。
七、多地推出硬核政策助力民营经济,涉民营经济表态不当易引起舆论质疑。
4月21日,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把民营经济发展作为重要议题,通过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等重要文件,释放出明确政策信号。同时,自3月以来,河北、陕西、海南、湖南等省份,以及辽宁沈阳、河南郑州、辽宁大连、黑龙江哈尔滨以及宁夏银川等城市,相继出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专项政策措施,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此政策背景下,“银行业金融机构不随意停发民营经济贷款”等部分地方促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的实效与条款公正性遭质疑;“对涉案民营企业家依法不批捕”、向破坏营商环境“宣战”等部分基层政府部门、领导干部的发言也招致争议。因此,建议各地各部门公开的政策文件及表态注意尺度分寸,避免激发负面舆情。此外,节后各类经济数据及假期消费数据备受关注期待,或出现经济回暖不及预期、民营经济发展劲头受挫等偏负面解读。
八、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进入收尾期,就业统计数据等面临炒作风险。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历来系社会高度关切。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人,就业工作面临就业总量大和结构性矛盾双重挑战,毕业生专业供给、行业岗位需求、就业服务、就业观念与预期落差等因素进一步影响了就业市场供需匹配度的提升,“用工荒”与“就业难”矛盾凸显。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3月份青年失业率19.6%,同比上升了1.5个百分点。“史上最难就业季”之下,“为什么读了研也找不到工作”“什么原因导致大学生就业难”“被今年的就业难度震惊到”“北京硕士博士毕业人数超过本科”等话题屡屡登上社交平台热榜,加剧社会焦虑心态。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进入收尾期,围绕就业数据盘点、高校毕业生去向统计等,易出现学历贬值、学历歧视、性别歧视、劳工议题等延伸讨论。
九、近期多部电影密集上映,口碑、票房数据等或衍生争议。
今年电影市场明显回暖。“五一”档新上映影片数量达18部,为历史同期之最,“五一”档全国电影票房突破15亿元。分析认为,相关舆情风险一是今年“五一”档主旋律电影票房两极分化明显,电影宣发、内容及细节问题易衍生争议。《长空之王》累计票房率先突破5亿元,强势领跑,而《井冈星火》《检察风云》累计票房不及五千万,口碑平平。近年部分主旋律影片因套路化、同质化、资本化问题频遭质疑,公众对宏大宣传叙事的审美疲劳和抵触心理有所增强。二是排片引发电影市场供给侧改革讨论,“唯大片论”“唯票房论”再起。“五一”档上映的电影《长沙夜生活》导演兼编剧张冀谈及电影惨淡排映,希望可以合理增加排片;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原副局长、电影局原局长张宏森在朋友圈发长文,探讨中国电影的供给侧改革,寻路电影市场档期的充分化、均衡化、包容性。舆论场中“唯大片”“唯票房”等论调再起,有观点批评“流量电影”掣肘影视生态,关联中国电影行业发展困境。同时,《银河护卫队3》《速度与激情10》《小美人鱼》等接档“五一”,电影票房数据、口碑评分可能出现中美电影差距、西方“政治正确”等讨论。
十、五月份面临多个关键时间节点,需防范涉及劳资矛盾、青年群体、性少数群体等炒作。
5月份的国际性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相对密集,需警惕多重风险。
1.加班成社会痛点问题。近期“中电科加班”“五一调休”话题屡屡登上各社媒平台热搜,切中了大众“痛点”,社会情绪一点即燃。“五一”之前,拼多多被曝临时确定五一放假三天且工资仅按照工作日正常工资发放引发广泛关注,相关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4亿人次,拼多多加班文化再遭质疑调侃。网民普遍认为“加班费”难以落实,部分言论指向“劳动法形同虚设”,呼吁各方“切实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利”。
2.青年“躺平”“孔乙己文学”等话题易再起。“五一”劳动节假期紧邻“五四”青年节,当前青年群体就业压力较为突出,舆论易关联讨论劳动权益保障与青年就业问题,需警惕出现唱衰我国发展前景的声音。另外,“五四”当天,#五四放假通知#登上微博热搜榜首位,形成关联“996”的泛化讨论。
3.不当营销风险。当前社会民族情绪高涨、性别对立情绪显著,在5·12汶川地震15周年、5月14日母亲节、520和521网络情人节等重要节点,需避免发布“灾难营销”“极端性别言论”及“说教式”等容易挑动公众敏感神经的文案与言论。
围绕国家政策、国际局势、重大事件、重大问题等选题,艾利艾智库常年通过一线调研、座谈研商以及各类开源信息深度分析,由首席专家牵头,定期发布《研究要报》《信息分析专报》《政策分析专报》《美国战略界涉华动态》《舆论生态专报》《海外要情》等深度报告,为决策提供系统化、专业化的信息梳理和判断建议。需要更多完整报告内容,请电话联系010-68005688, 68003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