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国务院和地方政府换届之年,是三年大疫之后重建之年。在这一特殊之年召开的全国“两会”,节点意义十分重大,举世瞩目。艾利艾智库基于长期对新闻舆论的研究,分析社会心态的多个新特点,梳理往届代表委员争议言论的常见类型,并从提升话语能力、对外新闻发布能力、与媒体打交道能力、突发应急回应能力等角度给出一定参考。
一、关注社会心态的多个新特点
1、经济复苏活力逐渐显现、社会心态向好
经济复苏活力逐渐显现,一月份制造业PMI等三大指数回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日上调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预期,摩根士丹利、高盛、汇丰等多家国际投资机构乐观预测中国经济前景,彭博社、华尔街日报等外媒报道中国春节传递民众乐观情绪。综合来看,餐饮、文旅等行业稳步恢复,赢得2023“开门红”,社会各界对经济发展的信心显著增强。但需注意的是,疫情对产业、消费、民生等领域带来的“疤痕效应”短期内仍难以消除,民众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社会预期降低,投资与消费更趋保守化。
2、民众急需情绪释放寻回“生活实感”,社会心态经历转变
从多地人群聚集庆祝“双旦”、春节期间各地迎来燃放烟花炮竹的高峰,以及“报复性旅游”等现象中可以窥见,民众急需情感的宣泄和释放,寻回“生活实感”。
3、公众情绪在突发事件和敏感话题中的推动作用更加明显
近年来,民众的线下社交活动减少,上网时长增加,网络成为了各类社会情绪的出口。民众情绪更趋敏感,对底层个案的同情更为强烈,对整体舆论环境的影响也更加明显。一些舆情事件中,公众情绪在舆情发酵初期就迅速占据主导。加之个体情绪通过网络相互感染共振,在短时间内汇聚、放大,推动舆情走向高热。
二、代表委员常见争议言论
往届代表委员一些具有明显争议的言论,被戏称为“雷言雷语”,产生了不好的社会影响。代表委员常见争议言论主要有五种类型。
1、公器私用、夹带私货,提案过分强调企业利益
一些代表委员除社会身分外,亦身兼一些企业角色,若政治思想不高,立场占位错误过于强调企业利益,往往会引起争议。针对夹带私货式提案,一些地方已经做出阻断机制,如2019年深圳市政协推出一项新的提案工作机制——在提案办理过程中,若办理单位发现提案人利用提案为自己或亲友或所在企业谋求利益,可将情况反馈至提案委,由提案委进一步审查。
2、信口开河、不做调查,不贴合国情民情
存在极少数代表委员临时动议,仓促拼凑,所提建议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不能够真实准确反映社情民意,不能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翔实可靠依据,往往产生巨大争议。如 “社会贫富差距就是要大基尼系数40都没问题”“春运铁路一票难求在于票价太低”“建议通过调剂周末再增6个小长假”。这类不贴合国情民情的提案,消解了“两会”权威隆重性。
3、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对基层百姓感情淡薄
涉及民生问题的提案和言论,被舆论放在放大镜下,稍有不贴合便会引起争议,甚至被夸张恶意解读。一些代表委员言论被指出不考虑广大基层百姓利益,如“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提高农药价格让农民用不起”“穷人可以转让二胎指标给富人”“农民也要持证上岗”。这类言论和提案,部分经过自媒体传播后,具有极强的传播影响力,极大影响了官民互信。
4、混水摸鱼、懈怠懒政,缺乏责任感
一些代表被网络舆论指责只是把“代表”当作头衔和荣誉,没有积极履责。 例如有某代表任职五年没有提出任何提案,称“每次参加大会都是学习”。
5、激化矛盾、引起对立,缺乏媒体素养
一些代表委员媒体素养不高,表达言论往往会被媒体片面解读,引发巨大争议,如“官员不是百姓奴隶 财产不必公开”“房价上涨是因为老百姓钱太多了”“公务员最好放半年假”“学习英语不如学习音体美” 。
三、代表委员如何提升媒介素养
1、学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二十大重要精神
发扬代表委员重视学习、崇尚学习的优良传统,坚持学用贯通、知行合一。坚持用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十大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强化固守圆心、与党同心的政治共识。深刻感悟真挚赤诚的为民情怀,践行人民至上理念。
2、掌握社情、民情和舆情,把握全局意识、政治意识和政策意识,提升参政议政的话语能力
一是掌握社情、民情和舆情,了解社会关切的议题,建立老百姓能听得懂话语体系。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媒体宣讲政策主张,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矛盾问题、引导社会情绪、动员人民群众、推动实际工作。这一要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对于代表委员而言非常重要。二是代表委员深刻把握全局意识、政治意识和政策意识,保持先进性、体现进步性,强化参政议政的理论基础。
3、适应角色转变,注意公文语言与媒体语言的转变,提升对外新闻发布能力
一是适应从日常工作环境到“摄像头”环境的转变。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状态与面对摄像机和聚光灯的环境有天壤之别,一言一行皆“纤毫毕现”,有可能失态。代表委员会有很多机会面对媒体,为了避免此类错误,可适当安排彩排。二是从公文语言到媒体语言的转变,多用大众能听得懂的词汇,多举生动例子,多列切实数据。少用社论语言,多讲媒体语言、新闻语言、大众语言。在准确、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运用例证、比喻、对比、幽默转化、有意重复等语言技巧,也能使代表委员的语言变得丰富多彩。
4、深刻把握新闻传播规律,提升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深刻把握和运用新闻传播规律。新闻传播学的多种理论都可能对代表委员发言产生巨大启发。一是发言有新闻性、时效性、权威性、真实性。代表委员在接受采访或新闻发布时不能做成工作总结,接受采访时可以直入主体,简短精炼。二是掌握与记者的沟通技巧,尊重记者尊重媒体,理解记者采访意图和需求,善于主动引导话题,设置和传播金句。
5、积累深厚知识,做足口径准备,提升应急回应能力
代表委员不仅能立足、深入本企业,熟悉具体的业务状况,更要能具备广博的知识结构和深厚积累。如此情况下,才能在对外信息发布时信手拈来,旁征博引,不会词穷卡壳。代表委员不能过分依靠临时反应仓促发言,要就热点问题事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
四、代表委员“两会”期间发言注意事项
1、牢牢把握“两会”精神,找准发言基调
2、牢牢把握“两会”议程,找准发声节奏
从往年看,总书记团组重要讲话是“两会”受关注高峰,也是各代表委员集中结合讲话精神、讲话强调、讲话要求积极发声高峰期,主要是提炼学习领悟观点,展现积极响应态度。
3、主动策划发声议题,提前沟通发声渠道
代表委员发声的议题上,可提前策划设置,说深说透,可围绕以下内容开展策划:(1)代表委员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2)代表委员结合国家发展、社会关切、企业成就和本职工作,提出的重要议案提案;(3)学习领悟解读领导重要讲话、政府工作报告、“两会”新闻发布会中的关键信息,尤其是与本行业领域密切相关的政策方针和发展趋势;(4)代表委员所在企业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相关行业进步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履行社会责任和担当的贡献与作为。发声渠道方面,可与重要媒体沟通协商,提前敲定访谈或者文章发布时间。
4、注意与媒体记者友好沟通,避免“雷言雷语”
一是提前了解记者报道采访需求、舆论诉求等情况,基于此完善问题清单、应答口径,充分做好答问准备。二是面对记者突然访问等保持真诚和冷静,不饶弯子不发脾气,做媒体记者的朋友。三是巧妙“以我为主”,既回答提问,又抛出新议题,引导议题走向,把握回答的主动权。四是注意审别敏感问题,对于行业负面、社会争论议题等谨慎发言。五是充分考虑国情民情,说大众听得懂的语言,不为吸引眼球故作惊人之语。六是如遇外媒采访,要充分研判谨慎识别,要言简意赅。七是若是专访,可设置“新闻关键词”“传播标题句”,反复强调关键议题句,专业知识通俗讲解,争取取得最佳报道效果。
围绕国家政策、国际局势、重大事件、重大问题等选题,艾利艾智库常年通过一线调研、座谈研商以及各类开源信息深度分析,由首席专家牵头,定期发布《研究要报》《信息分析专报》《政策分析专报》《美国战略界涉华动态》《舆论生态专报》《海外要情》等深度报告,为决策提供系统化、专业化的信息梳理和判断建议。需要更多完整报告内容,请电话联系010-68005688, 68003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