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gif


艾利艾智库统计梳理全国31个省、市及自治区近期相关文件及政府公报发现,各省2023年GDP增速目标普遍集中于5%-6.5%,省级政府正坚持把稳增长、扩内需、谋发展作为头号经济任务。促消费、促投资、数字经济等成为各地“两会”关键词,反映各地年度经济工作重心。各地均重视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亦强调主动化解、防范地方债务风险;许多省份明确提出要积极改善营商环境,提振市场和企业信心;发展数字经济成为多数地方政府2023年的工作重心。部分省份提出要着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重视产业链完整安全,力保外资存量,注重合理、高效利用外资。

一、各省头号经济任务


(一)GDP增速目标集中于5%-6.5%


梳理各地政府工作报告,31省份2023年GDP增速目标范围在4%至9.5%,平均增速为5.9%,高于去年实际增速。其中,25个地区增速目标定在5%-6.5%之间,增速目标设定最高为海南省(9.5%),远超全国平均水平,最低为天津市(4.0%),仅低于北京市(4.5%)的增速目标。


1                各地2023GDP增长目标设定情况

增速目标

省市、自治区

7%及以上

4个)

9.5%左右:海南

8%左右:西藏、新疆

7%左右:江西

6%-6.5%

16个)

6.5左右:安徽、宁夏、湖南、湖北

6%左右:重庆、甘肃、河南、吉林、黑龙江、山西、内蒙古、云南、福建、河北、四川、贵州

5%-5.5%

9个)

5.5%以上/左右:上海、陕西、广西

5%以上/左右:广东、山东、浙江、辽宁、江苏、青海

5%以下

2个)

4.5%以上:北京

4%:天津

数据来源:各省政府公报;艾利艾智库制


对比2022年的增速目标,全国31省市中仅有4省调高了GDP增长目标。其中,新疆将GDP增速目标上调了1%,海南、黑龙江与重庆分别上调0.5%。上海、吉林、江西、湖南、西藏和内蒙古6省的GDP增速目标与2022年持平。其余21地区均将GDP增速目标下调了0.5至1个百分点。


从地区分布来看,中、西部地区的2023年GDP增速目标设置相对较高,河南、四川的目标增速高于其他经济大省。有分析认为,这与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产业升级和投资政策逐步发挥效果以及经济受疫情影响程度相对较小等因素有关,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战略下,中、西部地区将迎来更多发展机遇。


(二)稳增长、扩内需、谋发展成为各省头号经济任务


2023年,大部分地区都将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落在“稳增长”上,着力于扩大内需。山东、贵州、江苏、重庆等7地政府工作报告将“扩内需”列为2023年首项重点工作,从促消费、扩投资两方面展开部署,聚焦重大项目建设、乡村振兴、文旅经济等领域。


长三角、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等则着眼于区域协同发展,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如广东重点强调对接香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天津、河北则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


此外,不少地区结合自身实际,将产业转型升级、突出政策作用列为重点。新疆要“大力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广西、山西将核心目标落于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云南、甘肃将发展实体经济放在突出位置。江苏则强调发挥经济政策体系作用。


2                 各地2023年经济工作头号任务情况

地区

头号任务

北京

着力扩大内需,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天津

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同城化发展趋势,着力推动重大国家战略向纵深拓展

河北

深入落实重大国家战略

上海

着力实施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勇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

广东

积极作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江西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安徽

着力扩大内需,进一步强化有效投资关键支撑作用

青海

将扩大投资提升消费做强实体,促进经济全面恢复提质增效

江苏

积极扩大有效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辽宁

全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山东

着力释放有效需求潜力,在扩大内需上加力提效

陕西

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稳住经济发展大盘

河南

加快提振市场信心

湖南

着力推动经济稳定增长

宁夏

坚持第一要务,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

贵州

全力扩大内需,提振市场信心

福建

奋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四大经济”质量

内蒙古

努力实现“开门稳、开门红”,保持住稳中有进、整体好转的发展势头

吉林

经济稳定恢复增长

重庆

奋力抓好扩内需稳增长,推动经济平稳运行、高质量发展

湖北

坚定不移巩固回稳向好态势,切实推动经济发展行稳致远

海南

确保经济提质加速;扩大有效投资,拼抢招商引资

西藏

狠抓“三稳”工作,加快经济整体好转

新疆

大力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四川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乘势跃升

云南

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在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

山西

以制造业振兴为重点加快推进产业转型

黑龙江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甘肃

聚力实体经济振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广西

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工业振兴

浙江

精准高效实施8+4”经济政策体系,推动经济稳进提质8大政策包

资料来源:艾利艾智库根据各省政府工作报告整理


(三)促销费、促投资等五大关键词折射各地年度重心


本文根据各地部署2023年重点经济工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排列顺序、出现频次、强调程度,以及有关工作在地方两会以来出台的稳经济相关文件、“新春第一会”讲话中所显示出的优先级,选取各地2023年开展经济工作的“五大关键词”,分别为:促消费、促投资、数字经济、民营经济、现代化产业体系,依次解读如下。


促销费。2023年,“促消费”在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得到各地充分重视。辽宁、吉林、江苏、重庆等地将“促消费、扩内需”列为2023年首条重点工作。这也与202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等要求相一致。各地部署促消费工作仍是从供需两端入手,一是继续强调提振信心,增强消费能力,以发放消费券、举办消费节等形式实现需求端恢复。辽宁、贵州、西藏、山东等地将发放消费券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二是拓宽消费形式,推动城市消费商业集聚和消费下沉。上海、北京、深圳等超一线城市继续加紧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云南等地强调畅通乡村物流体系,推进电商消费。贵州、江苏、山东等地则发挥文旅优势,致力于打造具有地区特色的消费活动;三是出台支持性政策,对线下消费、文旅消费等受疫情冲击较大的行业进行补贴。已有上海、河南、黑龙江等地出台“提信心扩需求稳增长”相关文件,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等大宗消费。


促投资。“促投资”是各地稳增长的另一个主要抓手。浙江、重庆、辽宁等地政府工作报告将“促投资”放在2023年经济工作首要位置。工作方向一是推进交通、能源、水利、新基建等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建设;二是运用好财税、金融工具等的支持作用,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三是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引导民间资本参与盘活国有存量资产。如山西省提出要形成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常态化,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支持民间投资项目参与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加强民间投资融资支持。


同时,各地依托区域特色和优势,以扩开放为支点扩大有效投资,侧重点有所不同。如上海推动实施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建设行动方案,开展全球范围内招商引资。广东、福建则重点强调做好“侨”文章,聚焦港澳台贸易,为吸引华侨华人投资提供便利,并加强与东盟东亚国家经贸往来。辽宁关注畅通东北海陆大通道,推进辽宁自贸试验区和东北亚经贸合作先行区建设。安徽、湖南喊出“支持在皖外资企业再投资”“强力推进湘商回归”等口号。


数字经济。31省份政府工作报告均强调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各地数字基建的主要方向仍是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以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等实际应用场景的建设。北京、上海、广东等地重点部署了城市数字化转型和数据中心集群建设。重庆、山西、四川、福建等地在产业数字化转型方面有较多着墨。与往年稍有不同的是,多地开始布局数据要素市场,着眼于数据交易中心的建设和相关交易制度的完善。安徽提出挂牌运营省数据交易服务机构。天津表示争取纳入国家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


同时,不少地区也对数字经济发展量化了具体目标,如江苏提出力争数字经济规模突破5.5万亿元,福建提出实现数字经济增加值2.9万亿元以上。政策支持方面,江西提出要出台数字经济发展支持政策,提高数字经济基金使用效能。山西发布《山西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从财政、金融、人才、用地、用电等多方给予数字经济发展相应支持措施。华为、中科曙光、科大讯飞等企业也被写入多地报告。


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支持民营经济和优化营商环境是各地不约而同的开年重任。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四川五个经济大省及上海、重庆、福建、吉林在政府工作报告及“新春第一会”上重申“两个毫不动摇”,强调国企民企平等对待,激发民间资本活力。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更是近年来首次把提及民营经济的顺序,列在了国有经济之前。这也是地方对此前涉民营经济的舆论争议再次作出表态。同时,部分地区也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并提出具体安排。上海、吉林、河北、福建等地都在“新春第一会”上聚焦优化营商环境,并出台相关实施方案。上海开展一系列助企纾困、援企稳岗扩岗行动。西藏、广东、浙江出台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帮扶政策。湖北在政府工作报告点明更大力度帮助市场主体恢复发展。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新增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不低于1200亿元。


现代化产业体系。2023年,多地将发展经济的工作重心放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强调产业升级转型,推动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位置普遍前移,云南、山西将其列为首要任务。综合来看,各地主要工作方向一是围绕当地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力,聚合科技、产业、金融、人才多方资源,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二是加快科研服务、金融服务、节能环保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文旅康养、托育家政等服务业提质增效。如福建省主要聚焦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与新医药等领域,提出要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并支持宁德打造世界级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安徽省提出要围绕十大新兴产业开展强链延链补链。江苏主攻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湖南省也在“新春第一会”中强调了要以健康湖南建设为引领构建大健康产业目标。


二、各地经济政策亮点


(一)重视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并主动化解、防范地方债务风险


部分省市要求金融机构在解决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困境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如上海、西藏“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受疫情影响的中小微企业等实施延期还本付息”,也有地方推动金融服务改革,强化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正向引导作用,如福建“推进绿色金融、金融科技等改革创新,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湖南、江西、广东、云南等地均提出“‘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概念;


同时,亦有省市要求加强对地方债务风险的化解和处置工作。如江西、新疆、青海、安徽、福建等要求“遏制当地隐性债务增量,妥善化解存量”,安徽、重庆、宁夏特别提出“防范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平台化’”“严防国有平台公司风险”;贵州、河南提及“村镇银行改革重组”,河南政府强调“村镇银行后续风险处置,积极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江西、安徽、山西等地有“健全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早期干预机制”“完善穿透式监管体系,强化高风险金融机构风险处置”等相似表述。


(二)积极改善营商环境,提振市场和企业信心 


2023年,改善营商环境已明确纳入部分省市的经济工作视角。如北京“推进一体化综合监管改革”“增强政策可知晓可操作性”,上海“健全多层次政企沟通协商机制”,浙江实施“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湖南“推进招投标全流程电子化,创造公开、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同时,多个省市要求支持并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破除地方投资、准入等隐性门槛和壁垒。如安徽提出“加快清理政府采购、招投标等领域不合理限制”,江苏“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辽宁、山西表示“打破影响平等准入的各种壁垒”,四川提出“全面清理和废止阻碍参与公平竞争的政策规定”,吉林、湖南特别提出“营造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壮大的政策环境和舆论氛围”。


此外,有省市要求重视解决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问题并提出建立长效解决机制。如西藏、甘肃、宁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有“加大减税退税降费力度,强化中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纾困支持”等内容,福建、广东、四川、云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提及“完善中小微企业政府性融资担保补助和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等相似表述。


(三)发展数字经济成为多数地方政府2023年的工作重心


一是制定数字经济对当地经济的贡献量化指标。如江苏“力争数字经济规模突破5.5万亿元”,海南“扩展数字经济规模”并“力争数字经济增长15%”,上海要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8%”,,云南提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增长20%以上”等;


二是经济强省巩固数字经济优势、扩大数字经济产业规模。如北京“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打造更具优势的数字产业集群”“提升国际大数据交易所能级”,上海“加快建设国家级数据交易所”,广东省“支持广州、深圳数据交易所建设”;


三是传统资源型省份加快数字经济转型步伐。如新疆实施“数字强基”工程,推进乌鲁木齐、克拉玛依云计算产业园数据中心建设,山西省“加快推进各行业领域数字化改造”,内蒙古“打造和林格尔‘中国云谷’软件和信息技术集聚区”等。


(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重视产业链条完整安全


在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各省聚焦产业链安全性,健全地方特色产业链完整性和稳定性。如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湖南等地都提及“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海南“培育重点农产品全产业链”,新疆“打造新能源全产业链”。部分省份亦强调重视产业链跨地域融合互通,采用取长补短的发展策略,如安徽提出“推动与沪苏浙产业链深度嵌入融合”,云南“吸引境内外产业链关键环节、关键企业入园发展”等。还有省市强调制造业战略定位,朝先进制造业方向转型升级。如天津“聚焦深入实施制造业立市战略”,广东提出“树立制造业当家的鲜明导向”,海南“先进制造业增速高于GDP增速”,江西“推动出台先进制造业促进条例”,四川“启动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五)多地力保外资存量,同时注重更合理、高效利用外资


各地政府2023工作报告中针对吸收外资问题作出相应部署,并释放出积极信号。一是“稳”字当头,要求全力保证现有外资存量,如上海提出“全力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新疆“狠抓稳外资稳外贸政策措施落地见效”,江西要求“外资稳存量扩增量”,广东推出“稳外资12条”等;多地还要求控制外资规模,坚持精准招商保证外资质量,如安徽提出“提高外资招引精度和效率”“精准引进一批外资项目”,天津、广东、河南等地报告中都提到“执行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二是要求进一步做好外资服务工作,更加重视外资企业国民待遇问题,加大对外资吸引力度,如北京提出“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针对性做好外资企业服务”,天津、江苏、辽宁、山西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有“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等文字表述。


(六)其他地方政策亮点


一是颁布多项刺激经济政策,力求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激发市场活力。北京市印发《清理隐性壁垒优化消费营商环境实施方案》,强调“本市将恢复、扩大消费放在优先位置”,提出“进一步放宽消费企业市场准入、监管改革以及增强普惠性政务服务供给”;上海印发《上海市提信心扩需求稳增长促发展行动方案》:全面落实各项税费优惠政策。通过稳预期提信心、阶段性助企纾困、推动高质量发展三方面发力,推动当地经济复苏并提振市场信心。


二是重视制造业转型升级并着手制定未来先进制造业发展目标。浙江推出“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提出“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规上企业营业收入突破12万亿元”的具体量化指标,并从“政策、强化基金引导、创新金融服务、加强用地保障、加强用能保障、加强人才支撑、健全工作体系”等7方面制定具体实施细节;江西发布《江西省未来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3-2035年)》,要求“在未来信息通信、未来新材料、未来新能源、未来健康和未来生产制造等领域,形成一批500亿级、千亿级未来产业集群或产业集聚区”。


三是继续推进农业现代化战略,以产业集群化、体系化、数字化、智能化作为长期发展方向。四川印发《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全省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并“集中打造30个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杭州印发《关于高质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年行动(2021—2023)实施意见》,采取补贴奖励等措施,推动当地的“数字农业建设”“农业‘机器换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发展目标。(完)

围绕国家政策、国际局势、重大事件、重大问题等选题,艾利艾智库常年通过一线调研、座谈研商以及各类开源信息深度分析,由首席专家牵头,定期发布《研究要报》《信息分析专报》《政策分析专报》《美国战略界涉华动态》《舆论生态专报》《海外要情》等深度报告,为决策提供系统化、专业化的信息梳理和判断建议。需要更多完整报告内容,请电话联系010-68005688, 68003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