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gif


美国战略界智库及研究机构由于其影响乃至参与美国国内政治决策的能力,在国家政策和公共事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23年初,战略界多家研究机构和学者就中美两国在各领域竞争态势和国际局势进行预测,本文根据不同议题总结出这些机构普遍认同的十大趋势。有鉴于美国战略界的研究能力和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能力,宜对他们提出的下列观点保持关注。



1.美对华竞争烈度将维持高位。包括布鲁金斯学会和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在内的美国战略界部分认为,中美关系的结构性矛盾难以解除,当前高层对话仅致力于管控分歧、设置“导轨”,在2023年双方将继续维持激烈竞争乃至“新冷战”的态势。两国在新的一年会继续在彼此关切的敏感领域“我行我素”,尤其将在台海议题上相互施压。而在朝核问题、高科技产业政策、阿片药物管控等诸多议题上,中美重启合作的可能性依旧不高。此外,部分突发事件还将冲击中美关系,如美国政界过激应对中方民用无人飞艇因不可抗力进入美国领空,显示出中美两国必须建立更有效的沟通渠道,才能防止紧张局势失控。


2.鹰派势力持续壮大,对华误判几率上升。 2023年系拜登政府执政后半程、美国第118届国会上任的开局之年,美国国内外面临对华竞争、国内政治极化、通胀高企等问题。在这一背景下,美国战略界的建言献策能力或得到提升,尤其是对华鹰派势力的活动空间将持续扩大,导致中美关系进一步走向僵持和对抗。加之亲华派势力在“政治猎巫”行动下声量被不断压缩,美国战略界对中美关系的考量愈发从意识形态站队、零和博弈思维等角度出发,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战略误判的几率。对此,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警告称,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充满对抗性,受到国内两党政治的掣肘,拜登应警惕不让国内政治干扰理解中国永久存在的重要性。


3.继续推进“去中国化”供应链。自新冠疫情初期,美国战略界就开始思考打造弹性、多元供应链的必要性,并逐步将供应链安全上升至国家安全乃至核心利益的范畴,考虑通过推行“近岸外包”、“友岸外包”的方式打造排华供应链。进入2023年,战略界普遍预测美国将活用包括“美欧贸易与科技委员会”、“四方安全对话机制”、“印太经济框架”等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关键供应链跨国合作,夯实美国在半导体、关键矿产、生物技术等供应链议题上的韧性。


4.继续奉行“保护议程”,推动科技领域对华“脱钩”。美国各界就该国在科技领域围堵中方存在高度共识,认为科技发展水平将决定中美竞争的胜负。因此,战略界人士预测美国下步将在半导体、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新能源、生物科技等领域加大对华竞争力度,通过补贴国内企业、实施出口禁令、制裁中国领军企业、限制对华投资、抢夺国际标准制定权等手段强制放慢中国科技进步速度。已经有消息透露,拜登近期将签署行政命令,禁止美国资本投资中国的量子计算、先进半导体及部分人工智能相关产业。值得一提的是,战略界敦促拜登政府关切欧洲、日本等盟国利益,避免因过分宣扬国内补贴等产业政策而失去盟友支持,导致无法协调和同步对华制裁举措。


5.台海局势持续紧张,但爆发直接冲突的几率较小。美战略界普遍预测中国台海和南海地区不会在本年度爆发冲突,但表示中国周边地区紧张局势将会持续。预计美国将联合日本、菲律宾、印度等亚洲国家加强在中国周边地区的军事部署,并举办更多、规模更大的军演。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事务学院教授就此警告称,尽管中美两国均深知爆发军事冲突将带来灾难性后果,但鉴于两国之间由于高强度全方位竞争而日趋紧张的关系,双方围绕台海爆发军事冲突的可能性远超以往。


6.推动中美军备竞赛,加强对华军事威慑。美方认为该国在海军力量建设、高超音速导弹等领域落后于中国。对此,国防部将加强与私营部门合作,通过发展军事硬件能力,采用创新的作战理念和手段,以及维持足量的精确制导武器等方式提高战斗力,重建其军事威慑。同时,国防部还将与商务部、国务院等加强合作,对涉及军民两用、军民融合的技术和产品加强审查,并制裁更多中国实体。此外,战略界宣称中国军事实力增长恐造成地区冲突局面,尤其是中方打造全球基地网络的行动或在东道国附近触发外围战争。


7.持续巩固美盟体系,联合多边组织遏制中国。2023年,美国将在欧洲地区突出“北约”组织的安全防卫能力,在印太地区施展“四方安全对话”、“澳英美三边协定”、“印太经济框架”等区域合作机制的对华遏制作用,并利用联合国、世贸等政府间国际组织“规范”中国行为,从而通过塑造外部环境来迫使中国“屈服”。在这些组织中,美国战略界最为关注印太地区的多边机制,并建言将“四方安全对话”与“澳英美三边协定”相结合,最大程度的发挥这些组织围堵中国的能力。


8.拓展美国在印太、非洲地区的国际影响力。战略界评估认为中美双方各自推进的全球外交战略在2022年均遭遇一定困难,因此两国在印太、非洲等重点区域的角力形势将进一步深化。战略界鼓励美国通过全球基建计划以及多边合作机制,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进行竞争,从而遏制中国的影响力。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美国或在这一节点加大对中国海外活动的打击力度,多个中企项目或成为攻击目标。


9.俄乌冲突未来走势仍不明朗,美国内部就对乌援助力度产生分歧。俄乌冲突进入第二年,各界希望结束当前局面的声音有所增多,认为美国承担了过多对乌克兰进行军事和经济援助的责任,并因此拖累美国对全球其它战略重点区域的布局,乃至影响全球经济增长。同时,战略界也进一步思考俄乌冲突结束后的美国对俄政策以及重建乌克兰的方案,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建议美西方政府应将“重新接纳俄罗斯回归西方”作为冲突结束后处理对俄政策的主轴。还有学者督促美国提前进入乌克兰对该国丰富的矿业资源做出布局,通过开采资源为乌克兰的战后重建提供帮助。


10.美国两党政治对立加剧,冲突骚乱风险上升。亲民主党所谓“自由派”及亲共和党所谓“保守派”的政治势力及选民之间的对立乃至矛盾激化的现象目前出现愈演愈烈的趋势,双方围绕前总统特朗普政治遗产、非法移民问题、堕胎权问题、国内价值认同混乱问题等社会议题均各执己见并拒绝让步或妥协。于此同时,原本保持无党派、中立性的智库开始向不同派系靠拢,这导致当前美国国内的舆论分歧及对立情况将在正向政治引导缺位的情况下进一步恶化,甚至存在被美国国内极端政治势力骑劫,演变为局部地区低烈度“内战”(政治对立引发的冲突骚乱)的风险。

备注:艾利艾智库长期关注美国战略界智库的研究动态和政治影响力,定期对23家重点智库和机构的涉华研究活动进行统计分析,通过数据收集、清洗和分析,旨在把握美国战略界对华研究及政策动向。艾利艾智库持续围绕美国战略界发布半月刊、年度报告和专题研究报告,如需本期完整版报告,请联系编辑部。(联系电话:010-6800354868005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