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以来,境内外多起热点事件接连引发全网围观,如华北等地自然灾害频发、网红频频蹭炒社会热点、医药反腐深入推进、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再度低于市场预期、日本正式开始排放核污水等。

下阶段,中秋国庆双节将至或导致教育、文旅等领域舆情高发;灾后重建的衍生问题、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变动等对舆论引导构成较大压力,社会消极情绪有扩大化风险,宜提前做好各方工作部署。

 一、谨防自媒体蹭炒热点、恶意营销形成效仿之势

近期,网红“铁头”举报杭州新东方、网络主播在救灾英雄家门外直播等事件冲上平台热榜,引发全网围观。实际上,近期打着正义、慈善旗号蹭炒社会热点、“消费灾难”的自媒体并非个例,“铁头”一战成名、涨粉百万的走红路径已出现了效仿者。需注意,能够被炒热的事件往往自带流量和敏感属性,如教育、灾难、食品安全等话题。而在相关话题屡遭煽动的舆情底色之下,公众或被误导产生“监管部门不作为”的片面认知。此外,网红在炒热话题后为吸引更多关注,还会制造更多噱头,如“铁头”宣布打击衡水中学等,或引发群体聚集、扰乱治安等问题。

二、涉医负面情绪有过度蔓延风险

随着超百位医院院长书记被查、多地医保局长被带走调查,医药反腐进入“深水区”,同时其背后潜在风险值得重视。一是警惕公众对贪腐行径的谴责上升至整个医疗行业。大疫三年以来,广大医务人员临危不惧、义无反顾,赢得了全社会高度赞誉,但医药领域腐败问题接连被曝光,医患信任危机或重现。二是防范谣言滋生蔓延。已有自媒体炮制“张文宏医生三婚妻子是医药代表”“上海众多医院自查自纠后退款上百亿”等所谓内幕消息博取眼球,扰乱反腐工作正常进行。三是衍生医保改革等话题。舆论场出现少量“医药反腐是因为医保没钱了”“医保改革触动利益群体蛋糕”等捕风捉影论调,恐模糊医药反腐焦点。

三、经济增速放缓和就业压力有传导风险

7月以来,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再度低于市场预期,全球经济前景再现系列令人担忧之隐忧,这使现行刺激政策的实施成效存在有效性争议。综合因素影响下,进入9月:一是部分自媒体等或借青年就业数据、就业观念、2024届秋招形势等炒作就业难、全国青年人等分年龄段的城镇调查失业率暂停发布等话题,唱衰经济发展,消解社会信心。二是“江浙沪独生女”作为生活优渥、父母宠爱的“顶配人设”近日走红网络,反映了经济压力与个人发展矛盾交织下躺平思潮的延伸,亦有平台流量营销、话题炒作之嫌,需警惕标签效应下的地域、性别、阶层矛盾和对立情绪扩散。三是楼市“金九银十”房企表现前景预期不明,近期多家房企出现流动性危机引发“爆雷”猜测,向上、下游传导风险加剧牵动广泛关注,需警惕市场悲观情绪过度蔓延。四是半年业绩报发布季,涉国资央企保值增值、与民利益相关议题敏感,需做好全周期舆论引导工作。警惕市场悲观评论,做好全周期舆论引导,积极解读上市公司发展预期与责任。

四、公共卫生话题热度抬升,公众健康焦虑宜多举措缓解

近期,“新冠三阳的人开始陆续出现”“WHO将新冠病毒变异株EG.5列为‘需要留意的’变异株”“北京地区传染病数量连续数周上升,新冠感染病例数仍居首”“夏季炎热易引发血栓,‘猝死杀手’接二连三出现”“日本福岛核污水排入大海引发多地抢盐潮”等话题冲上社媒热搜,刷屏朋友圈,再次让公众视线聚焦到公共卫生领域,公众健康焦虑情绪显著提升。建议:一是警惕谣言发酵传播,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如“一个人最多感染8次新冠,第9次人就没了”“吃碘盐能够预防辐核射”“二类疫苗要转为一类疫苗(非免疫规划疫苗要转为免疫规划疫苗)”等,应对此类话题强化多维度科普传播。二是防范社交平台“囤药”“倒卖防疫物资”“囤积防辐射物资”等帖文引发过度恐慌。如小红书、微博等平台出现部分网民分享自己、亲属或周围人“三阳”经历,称使用了某药方亲测有效,于是安利他人;另有网民发布“防辐射食物盘点”,整理“防辐射求生指南”。三是为避免民族情绪误伤我国资央企涉核电项目或涉日合作,若出现集中性谣言、抵制活动等,可提前针对易误解议题,形成科普性引导口径,及时做好理性引导。四是秋冬流感、新冠可能出现叠加,应注意做好社会心理预期引导。有媒体称,按照免疫力周期推测下一波新冠流行可能出现在今秋11月左右。且多国加快推广新版新冠疫苗,如美国、日本均将在9月份开始推广针对XBB的新版新冠疫苗,韩国、英国等国家正在呼吁民众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建议持续开展全民健康科普,纾解公众健康焦虑。

五、临近开学季,校园管理、学生安全话题需高度关注 

9月开学季,教育舆情进入高发阶段:一是校园管理多面承压。如高校开放话题争议持续,社会心理预期与校园管理制度偏差的矛盾可能出现极端诉求表达,校园开放后出现的侵扰教学秩序、安全问题等易引发负面舆情;再如,军训教官不当言行、学生意外受伤等负面个案易出现负面舆情;以及,校园食品安全负面舆情或点燃“鼠头鸭脖”事件的公共记忆。二是“双减”话题热度持续。“暑假40天孩子开销五六万”近期登上热搜,需谨防“开学清单”“天价暑假”等炒作致教育焦虑情绪蔓延,消解“双减”政策成效。三是因暴雨洪涝灾害受损学校的灾后重建情况备受关注,学校对地面塌陷、围墙倒塌、校舍渗漏水等隐患的排查整改、校舍能否如期投入使用、新校舍质量及环境安全可能出现不当关联炒作。四是收费问题或滋生新舆情。中小学各类服装费、伙食费、保险费、资料费等,或引发指定供应商、吃回扣、校企合作等腐败问题质疑;高校收费问题主要集中在住宿费、书本费、食堂贵等方面。此外,新学年学生心理波动较大,对新环境不适应和学业压力容易出现焦虑、烦躁、抑郁等情绪,学生安全及心理健康个案易诱发高热舆情。

六、中秋国庆双节将至,涉旅涉企舆情或走高

今年中秋、国庆双节叠加,预计民众在“十一”前后的探亲、出游等需求将持续释放,涉及文旅及企业的舆情或同步走高。一是景区景点服务冲突或影响当地形象。全媒体时代,民众出游遭遇因易引发共情共鸣往往是热门话题,涉事方处置不当会影响当地形象,破坏政府公信力,需尽早加强文旅乱象监管。二是企业针对中秋、月饼、影视剧作等营销可能出现翻车,需加强宣发文案审核。三是演唱会经济火爆,各地意打造“演艺之城”,经济日报评论“演唱会不能只算经济账”,更要算社会效益账,演出活动相关舆情频发增多。建议各地各部门下阶段强化监管力度、完善安保,保障消费者体验,疏堵结合规范演出市场秩序。四是交通安全事故风险增加,9月月初全国开学季,家长送学易引发道路交通不畅,建议各地可开启护学活动,疏导校前交通;月底“十一中秋”双节假期,高速车流密集,交通安全事故风险增加,相关部门可针对事故多发路段提前发布交通安全提示,做好重大事故应急突发预案。

七、自然灾害频发背景下宜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受极端天气等影响,我国多地防灾、救灾、减灾工作面临较大压力。下一阶段,宜重点防范以下问题:一是京津冀及东北地区进入灾后恢复重建期后,灾民安置、补偿赔付等话题易引发舆情热点,建议持续畅通问题反映渠道,及时洞察各方诉求。二是受“七下八上”强降雨影响,八月下旬至九月上旬,华北、东北等地山区土壤含水量已接近饱和,在短时强降雨影响下发生地质灾害的风险依然较高,局部地区发生崩塌、滑坡及链式灾害的风险高,需提早防范。三是暴雨洪涝灾害叠加全球米价持续上涨影响,粮食安全获舆论关注,需警惕自媒体散布“新一轮粮食危机逼近”“中国粮食生产岌岌可危”等论调,引发恐慌情绪。四是秋季气候干燥、雨水较少,是火灾事故的高发期。需针对重点区域开展安全隐患风险排查,加强安全宣教工作,以有效防范遏制意外安全事故。

八、9月大事要事多,建议有针对性关注和防范

9月重要时间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法定节假日,如前述中秋、国庆双节,以及8月30日中元节、9月10日教师节等。需警惕网络炒作节假日“加班”和“调休”、传统节日的中外文化冲突、教师节送礼等话题,刻意制造争议与对立。二是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92周年,叠加日本核废水排放大海舆情,可能推高民间反日情绪。三是中秋、国庆双节前期,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部署抓好遏制今年“天价”月饼工作,强化市场巡查加强市场监督,各市场主体应合理定价,电商平台应注意加强自我监督和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