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厌童”“地域黑”等苗头性社会心态显著,教育公平话题“强动员力”突出,部分地方政府旧案新情处置不当再度引发公信力质疑,极端天气推升多地安全隐患,“低级红”宣传个案预警各部门注意主动尺度。

随着暑期后半段到来及多项新政策落地,需防范突发舆情处置不当诱发地域矛盾、群体对立、极端戾气等负面情绪扩大化,宜做实隐患排查整治、完善灾害信息预警与发布机制等工作。

1.社会心态呈现三个突出特征:“厌童”、地域矛盾、群体歧视

一是“厌童”情绪抬升。“厌童”并非讨厌“熊孩子”的单一情绪,而是当下年轻人对社会的消极不满、对生育的抗拒以及自我意识提升的综合表现。需要注意,“厌童”话题正在成为新的“流量密码”,“给熊孩子和家长上一课”等爽文或陆续增多,需防范舆论撕裂风险。

二是地域冲突与矛盾情绪扩散。少数城市文旅市场乱象引发诸多引向地域歧视的言论,“西安中考回流生”等事件引发陕、豫网民互相指责。洪涝灾害引发各地地域对立情绪明显。若此类情绪继续扩散,或衍生网络暴力、网络骂战。

三是性别对立情绪依然显著。《消失的她》《芭比》两部与性别议题密切关联的电影在社交媒体上持续引热议,“男生摆摊卖卫生巾呼吁拒绝‘月经羞耻’被掀翻摊位”等话题也产生较高热度。

三种社会心态的背后是公众对公共资源分配公平性的强烈诉求、对个体权益受损的恐慌焦虑。下阶段,这类社会情绪或进一步抬升突发事件的热度和讨论烈度,如何回应各方实质诉求将成为考验。

2.教育公平话题“强动员力”更加明显,宜标本共治探寻问题解措

教育公平事关社会的公平正义,近期教育公平话题的“强号召力”“强动员力”更加突出。比如,有网民以“玩梗”心态组建虚拟高校“山河大学”后,随即出现了学校官网、录取通知书、校徽、校训等。8月下旬,大中小学陆续开学,需关注:

一是开学前夕,学区划分、普职分流、招录结果等教育诉求或增多。

二是“升学移民”问题背后,是招生政策漏洞有待填补及公众对教育资源均衡分配的强烈渴求,处置不当或将致负面情绪堆积。

三是清北入校参观“一票难求”、研学市场“定价随意”“挂羊头卖狗肉”等问题屡被曝光,提醒行业监管仍需多部门、多主体联动探寻解决措施。

3.近期高级黑宣传案例有所增多,预警各单位及时注意社交媒体内容阵地管理

“网络全民破案”时代,无论是过往,还是当下的不当宣传与舆情处置,其被曝光、被放大审视的几率均大为增加。网传某企业前些年将一女员工主动加班致流产作为正面案例报道,引发 “宣扬扭曲价值观”指责。预警各单位下阶段:

一是加强对过往负面舆情的处置解决,以防突发事件引发系列舆情“搭车”曝光,累积影响企业声誉。

二是各类数据既是企业的核心资产,也是负面舆情的潜在发酵源,需加强对此前网络宣传文案的总体风险评估和梳理。

4.多起事件应对失当冲击官方公信力,谨防“标签效应”引发信任危机

近期出现多起因公职人员言行不当、官方应对失当衍生的舆情危机。如湖南一公职人员微信群发布不雅信息,涉事多方回应“病毒入侵”“账号被盗”加深舆论质疑;吉林白城村民私搭浮桥收费被判刑,当地政府被批不作为、乱作为;郑州教育局一干部爆粗口斥责媒体报道“学托”泛滥问题;青岛市监局领导网络怒怼自媒体炒作青岛某餐厅错收饭菜费用,被指损害有关部门形象;陕西吴堡一党校培训活动推出“清廉餐”,被批形式主义等。以上事例预警:

一是加强提升领导干部媒介素养和舆情素养,正视问题不避讳、积极解决不推诿,方能化解危机。

二是警惕负面个案“标签效应”引发信任危机蔓延,对本地形象及营商环境等造成负面影响。

三是主动回应“讲方法、讲艺术、讲效果”,谁来回、何时回、如何回,应避免用力过猛、弄巧成拙。

5.极端天气加剧安全风险,需做实隐患排查整治、完善灾害信息预警与发布机制

齐齐哈尔第34中学体育馆坍塌事故引发全网热议,暴露出安全隐患排查监管缺位、事故处置人文关怀不足等问题。同时,下阶段台风关联暴雨及高温热浪风险较高。建议:

一是做细、做实、做精体育场馆、学校、文旅场所、医疗设施、商业综合体等重要场所的安全隐患排查,从源头上降低安全风险,谨防小隐患变成大事故。

二是防范地方以节能、“双碳”等为名限电影响民生,诱发大规模负面舆情。

三是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救援善后等工作会被舆论放大审视,一旦意外安全事故发生,需注意应急处置要兼顾“人文关怀”与“舆情熄火”。

四是针对北京、广东、江苏等多地相继出现猴痘病例,需加强疫情应急处置,同时做好宣教科普,疏解恐慌情绪。

6. 央地陆续出台促经济举措,需防范警惕中央鼓励呼吁恢复和扩大消费的号召与地方服务体验不到位、营商环境待改善引发的冲突

近半月来,国家层面多举措推动市场提升预期。但受前阶段社会心态及境内外政经形势等影响,8月份,经济领域以下风险值得关注:

一是政策效果将持续受到舆论审视,房地产、交通安全、地方债等是舆情高评领域,需防范不当言论带偏群体情绪。需及时做好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

二是暑期“付费实习”乱象、企业毁约应届生等个案或增多,青年就业话题可能持续引发热议,需谨防焦虑情绪蔓延。

三是7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时隔5年后高规格在京召开,8月15日也将迎来首个全国生态日,生态环保议题备受关注。

7.“反社会”暴力等个案散发抬升社会安全忧虑,公检法司案情处置受到更多审视

近一个月以来,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利益纠纷等滋生的极端“戾气”通过一些“反社会”的暴力行径向大众舆论场转移,引发了公众关于公共安全、社会心理、新闻伦理等多重问题的关注和反思。研判认为:

一是极端案件多发折射社会负面情绪积累,需警惕群体极化,叠累“堰塞湖”。

二是多起事件出现多方信源爆料情况,公众情感受此影响明显,提醒官方信息发布缺口可能会刺激谣言滋生和舆情反复,冲击大众心理。

三是“地铁+偷拍”舆情多发,提醒人人都有“摄像头”叠加民众隐私意识抬升时代,需加强对公共场所工作人员处置突发事件的培训指导,探索“拍摄伦理”规章建制。

8.官媒“潮宣传”强引导力获热赞,各地效仿学习应注意把握尺度

中国航天科工“向云端”魔性短视频等爆火后,更多军工、政务机构等官方抖音账号使用年轻人“玩梗”的方式进行主动宣传。接下来:

一是官方机构的新媒体账号“玩梗”等主动作为、有益尝试宜守好界限,做好严肃与活泼的平衡,避免过度娱乐化。

二是宜积极探索宣传创新点,避免内容创作的同质化引发“审美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