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月初“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食堂饭菜中疑吃出老鼠头”视频曝光以来,全国各地相继曝出多起类似事件,如山东青岛一幼儿园疑因卫生不达标致百名儿童呕吐腹泻,四川西昌学院食堂被曝吃出蛆虫,江西九江一幼儿园在小便池内清洗餐具,重庆一医院食堂盒饭中疑吃出老鼠头等。尤其是江西“鼠头鸭脖”事件因涉事校方、地方市监局造假“指鼠为鸭”,挑战公众常识引发强烈情绪反弹,舆论焦点也由最初的食品卫生话题向公信力话题衍生泛化,演变为一起全网热议的“罗生门”。
究其原因:
一是食品安全卫生无小事,其本身具备高关注、高敏感、低燃点属性,极易引发公众对贪污腐败、权力寻租的讨论。在“指鼠为鸭”的过程中,多个细节、程序的跨主体背书和策应,引发舆论质疑彼此勾连,猜测背后或有利益关联。
二是“反常即新闻”极易激发网民的情感代入与互动讨论。在“鼠头鸭脖”等事件中,网络段子、恶搞图片频出满足公众参与感的同时,大量网民也乐于参与评论转发,以此调侃诙谐的方式表达对食品卫生、公共安全事件的关注和对相关责任方敷衍回应处置的不满及“反击”。
三是江西省联合调查组从介入到通报相隔7天,长达一周的官方信息空窗期,拉长了舆情发酵期,催化了网络狂欢周。
带来风险:
一是出现蟑螂效应。即公众认为厨房发现一只蟑螂,意味着厨房里可能已经到处是蟑螂。短时间,同时曝光的多起食品安全卫生事件,印证了公众猜想。
二是娱乐化倾向突出,或消解政治生态。“鼠头鸭脖““鼠鼠我鸭”等“鼠头文学”热词,或与此前“蚁民屁民”“毛驴怼大巴”等词具有相同属性,成为部分网民表达对公权力部门不满,以及躲避舆论监管的言论符号。
三是出现传染效应。“指鼠为鸭”事件应对失败后,基层地方在面对同类事件可能失去定力,再起争论。如,6月27日,网传“在重庆秀山县中医院食堂盒饭中疑似吃出老鼠头”,当日晚上秀山县市场监管局即发布通报称“属实”,得到了公众“速度很赞”“不避讳问题”等正面评价,但也有个别网民质疑“地方先认错再调查”。
启示我们:
在5G全媒体时代,网民“全民监督+网络破案”热情高涨,叠加平台“话题聚类+算法推荐”机制,小事件往往也能形成大话题。舆论聚光灯下,网民“求真相”、媒体自媒体“追流量”,既没有低调处置的可能,也没有“和稀泥”和“鸵鸟处置”的空间。
同时,在舆情回应环节,经过多年舆情风雨“洗礼”,趋于理性的网民渐多,表现为既不喜被“带节奏”、也不甘“被引导”。因此舆情通报一需有事实、有细节;二需有较快、较合情合理的回应和措施。涉及公共议题,须尽可能用丰富的调查细节还原事件,公道曲折自现,不给调查细节的“空口结论”既缺乏说服力,也容易把受众推向对立面。“反智”本质是“低估民智”和耍小聪明,“反智”舆情处置应对只会伤人更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