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月以来,网暴恶性个案、国企领导“牵手门”、高校学生“偷拍”乌龙、“女幼师给幼儿喂避孕药”谣言、“鼠头鸭脖”通报反转等事件接连发生,使得网民情绪屡被挑动,性别对立及网络戾气突出,叠加就业压力等影响,导致下阶段正面舆论引导、网络谣言治理面临较大挑战。进入7月,高温影响下的各行业安全工作、旅游政策宣发与景区管理、中高考招生宣传及录取存在风险隐患,建议提前关注。
一、近期网络戾气较重,正向引导面临更大挑战
6月以来,舆论场敏感议题密集出现,网络平台出现大量恶意揣测、对立、极化讨论,单一话题被变形、被失焦等问题突出,正面舆论引导空间一定程度被挤压。
一是恶意揣测、人肉搜索、辱骂攻击等网暴发酵“门槛”走低,任何社会热点事件都可能会引发不同程度的网暴现象,并演变为伤人“利器”。如武汉失子母亲疑受网暴影响跳楼自杀、杭州外卖小哥跳桥救人遭摆拍质疑、揭阳一孩子玩氢气球爆炸妈妈跑开后遭网暴等。
二是性别对立情绪屡被放大,各类议题频被过度“染色”。近期四川大学一女生“地铁偷拍”等事件中,部分自媒体、网民关注焦点从事件本身转向男女对立,如称这是打着“女权”旗号寻求“特权”“针对女性的猎巫行为”,舆论场“被变形”特征明显。本应聚焦学术风气的华南理工大学“学术妲己”事件,在发酵过程中也引发了性别论战,各方争论“学术妲己”标签是否涉嫌性别歧视和污名化。
下阶段,叠加就业压力等因素,网络戾气或将持续对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事件处置构成较大压力。
二、伪造信源切中社会痛点,成为干扰社会心态的重大风险点
日前,一男子杜撰“女幼师给幼儿喂避孕药”,引发社会恐慌、愤怒情绪,舆论哗然。2023年以来,伪造信源引发的现象级舆情事件已出现多起,如上海男子称被江西女友家索要1888万彩礼、网红“灰太狼的羊”诬称丈夫家暴出轨以及中电科加班事件等。这些事件一经发酵便吸引公众眼球,登上各大平台热搜榜单,成为全民话题。原因一是性别、地域、阶层、种族、彩礼等话题自带“舆论敏感体质”,二是这些话题切中了社会痛点与治理难点,能够挑动公众的敏感神经。
综合来看,尽管网民在一番激烈争论后发现事件原型为虚构或炒作,但现实槽点问题引发的网络情绪并没有因舆情反转而消失,恶意伪造、谣言导致的网络信任危机愈演愈烈。
三、全民参与“网络破案”,个案引发串联舆情的可能性增加
从四川大学一女生“地铁偷拍”事件到成都国企领导“牵手门”事件,涉事主体的过往“黑料”、关联信息被不断挖出,接连引发次生舆情。究其原因,除涉事方自身道德滑坡、行止不端外,与全民“网络破案”热情高涨也有紧密关联。
在“地铁偷拍”事件中,网民爆出当事女生在中学时代有霸凌行为并致同学患抑郁症、本科期间利用学生会职权侵占他人成果等,持续引发热议。在“牵手门”事件中,当事女方教育、生活经历不断被网民挖出,向舆论场投喂新料,如网民质疑其与研究生导师为亲属关系,关联再议学术风气、裙带关系话题,中国石油大学被动作出辟谣回应。
“人人都是麦克风”叠加公民维权意识抬升,网民及自媒体网络曝光热已成常态,单一事件易引发“蝴蝶效应”,未来突发事件的次生舆情、串联舆情风险需提早关注。
四、就业相关问题仍十分严峻,需关注社会经济预期持续走低风险
新冠“乙类乙管”以来,社会公众和各行业一度进入“大口喘息”阶段,对未来经济发展和生活状态带有较强的乐观预期,五一长假旅游重现“人山人海”,山东淄博烧烤引发舆论“狂欢”,但受经济复苏“强预期、弱现实”、青年就业数据不佳、房地产市场疲软等话题影响,公众焦虑心理日益明显。
下阶段,一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职业选择等话题可能持续受关注,舆论或关联青年失业率统计数据、就业结构性矛盾等进行讨论。二是就业歧视、就业纠纷、就业诈骗事件可能增多,建议各部门协同做好宣教工作,降低负面事件滋生风险;三是预计7月中旬将公布上半年经济数据,综合前阶段舆论对各月经济数据的反响,届时或引发舆论热议,需警惕自媒体等不当唱衰炒作,干扰公众预期。
五、“鼠头鸭脖”等事件致地方公信力坍塌,严重损害干群关系
6月17日,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6·1”食品安全事件调查结果公布,认定饭菜中异物是鼠头,“指鼠为鸭”闹剧告一段落。6月21日,四川大学通报“地铁偷拍”事件处理结果,涉事学生被给予留校察看和留党察看处分。两起高热舆情事件在公众的催促和期待中迎来处置结果,后续依然存在一定风险,尤其是基层舆情处置失当让政府公信力受损已成不争事实,且有扩大化苗头。
“指鼠为鸭”一事性质荒唐,涉事高校在舆情处置过程中“当事学生拍视频澄清是鸭脖”“校新媒体中心组织网评员在网上控评”的做法被曝光,舆论对校方的批评指责再度升级。事件最后由省一级联合调查组查清,部分观点延伸到对政府运行体系、权力监督机制的讨论。四川大学“地铁偷拍”事件中,校方长期“沉默”引发舆论不满,对学校权威和公信力也是一种损伤。基层单位在舆情处置上的短板硬伤亟待修补,一有舆情就遮掩逃避,不作为、懒作为的工作作风极易引发次生舆情。
两起负面舆情启示我们,突发事件、热点问题发生后,不主动发布就会被动“挨打”,不充分准备就会“节节败退”,最终陷入“塔西佗陷阱”的风险。
六、极端高温已成新常态,夏季安全防范工作需提早部署
中国气象局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日前表示,“厄尔尼诺现象已在路上,我们要为极端天气应对做好准备。”厄尔尼诺现象会导致北方地区出现严重高温干旱,南方地区则会出现严重的洪涝。
下一阶段,需重点防范的安全风险包括:
一是江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强对流天气活跃,需做好大中小河流防汛、城市内涝、山洪地质灾害等的防范工作。
二是高温条件下户外作业安全问题需重视,谨防违规作业造成人员伤亡事件,以及高温补贴“差异化”发放,可能会引发劳资关系、劳工权益等敏感议题讨论。
三是高温天气对食品卫生安全也造成挑战。速冻食品、生鲜肉类容易变质,需对农贸市场、商超、便利店、熟食卤味店等加大监管力度。
四是受极端高温天气影响,夏季电力保供形势异常严峻,“迎峰度夏”格外受关注。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预计,2023年夏季全国最高用电负荷约为13.7亿千瓦左右,比2022年增加8000万千瓦。7月全国将进入最热的“三伏天”,负荷缺口仍有较大概率出现,谨防出现地方以节能、“双碳”为名拉闸限电,引发负面舆情。
此外,受厄尔尼诺影响,粮食产量也会产生波动,需及时关注舆论反馈的问题,谨防再现“河南小麦抢收收割机下不了高速”“天津秋收车辆因带泥上路被罚款并要求铺红毯”等舆情事件。
七、暑期旅游升温,文旅政策宣发与景区管理是重中之重
夏季,多地旅游市场将迎来旺季。结合近期情况,以下问题引发较多关注:
一是文旅政策引发的争议。“淄博烧烤”走红后,各地文旅市场持续“内卷”,通过各种方式展现自身旅游资源和地区特质,以促进旅游业发展。在这方面,贵州榕江县“村超”显然是典型的成功案例,吸引了线上线下大量公众的关注。与之相比,西宁发布倡议书,号召党员干部邀请游客到家里食宿以展现本地的热情好客则出现较大争议。各地仍需摸索把握旅游宣传及举措如何戳中消费者“嗨点”,避免“营销不当”引发次生舆情。
二是旅游乱象相对增多。一女子在青海日月山景区旅游时被商贩撕扯披肩,当地责令景区及商贩本人向该女士当面道歉被指“和稀泥”。青海湖增设围栏、梅里雪山修建围墙等“圈地收钱”行为被公众批评为“吃相难看”,更衍生出“景点到底属于谁”的讨论。七八月份是休假高峰期,自媒体中各类“回乡见闻”可能增多,由此带动“城乡差距”“乡村衰落”等议题升温。
八、中高考进入录取阶段,教育公平话题或引热议
近日,各地中考考试基本完成,高考成绩及录取分数线陆续公布,引发社会高度关注。7月份,高考将进入志愿填报和录取阶段,可能引发讨论的话题包括:
一是志愿填报。张雪峰“不推荐新闻学”专业近期引发热议,多位新闻专业教授与其展开激烈辩论,各自收获一批拥趸。后续志愿填报阶段,志愿填报市场乱象、专业设置合理性、专业填报的功利性与理想追求等仍将是舆论场的重要议题。
二是教育公平问题。高考成绩公布后,各省份一分一段表、一本上线率、知名高校在各省份的录取数量与专业对比等已经引发一波争议,高考录取地域差异话题再起。预计七月份,随着更多学生志愿填报掉档、山东河南复读大军等案例曝光,关于教育公平的讨论热度或持续升高。相关话题将关联“政策公平”“阶层固化”“寒门再难出贵子”等展开,此类涉及社会公平的话题可能引发更多自媒体账号参与炒作。
三是学生心理健康及安全问题。中高考后,学生出游遭遇意外、成绩不理想出走、高考诈骗等事件发生频率增加,需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及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