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恶性刑事案件和性骚扰事件集中爆发,多地“以罚代管”案例连遭曝光,青年就业问题严峻,脱口秀等文娱活动引发较高争议,提醒我们关注网络暴力频发、自媒体乱象抬头、预期信心不足等多重风险。6月份,专家预计将迎来新冠病毒感染第二波高峰,“乙类乙管”后首次中高考备受关注;夏季极端天气、安全事故发生风险升高,“安全生产月”需尽早做好应急防范。另外,6月需高度警惕不当炒作与不良信息倒灌,谨防宣传“翻车”事故。

 一、恶性刑事案件高发,官方信息供给是否充足是遏制谣言、正向引导舆论的关键。

近期,山西吕梁、重庆巫溪、山东济南、广西梧州等多地接连发生恶性刑事案件,此类案件关注度高、信息扩散快、舆情燃点低,易触动公众敏感神经。从舆论反映看,虽然每起案件发生的直接原因不尽相同,但疫情期间积攒的社会情绪集中释放,叠加因经济复苏不均衡产生的贫富差距、阶层矛盾、社会心态等方面问题,被认为是极端个案连发的重要因素。

从舆情处置看,案件调查期间,官方通报能否及时有效回应公众信息诉求,直接影响舆论走向。系列案件中,官方回应空窗期叠加主流媒体“监督缺位”,无法满足公众对真相之渴,致使各类谣言在网络愈演愈烈。针对作案动机、作案手段、案发现场、人物关系、伤亡情况等出现的谣言屡见不鲜。

目前,“山东济南”“河南濮阳”“辽宁东港”等案件尚未发布警情通报,后续如有信息公开或将再度刺激公众情绪。可能有自媒体以情绪化、片面化、煽动性的言论对类似案件进行关联盘点,扩大事件负面影响。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社会不良情绪的疏导,重视线下矛盾纠纷的公正处理和及时解决,避免公众不安全感进一步扩散。

二、“她话题”持续挑动舆论敏感神经,需警惕“小作文”造谣卖惨绑架舆论、透支正义。

五月以来,多起性骚扰事件引爆舆论场,包括著名编剧史航被20余名女性指性骚扰、郑州大学教授被曝性侵与PUA女学生致其流产、四川传媒学院某教师被妻子实名举报引诱女学生并发生关系、抖音网红“小慧君”为实现“低成本解约”目的构陷被老板性骚扰等。

近期性骚扰事件在舆论层面呈现出两个典型特征:一是权力关系成为舆论升温的“催化剂”。系列事件中,涉事双方的关系有偶像和粉丝、老师和学生、老板和打工人等,出现了大量围绕涉事双方权力和社会地位不对等的讨论。二是舆论对“小作文式”的爆料方式渐持警惕态度。郑州大学教授性侵一事中,有网民质疑受害者“为何不报警”,其参与美国大使馆活动、咨询德国移民事项等与事件无关的过往经历也被扒出,有网民借此质疑举报人是有意图、有目的造谣抹黑。此外,“小慧君”事件最后被证实为诬告,进一步引发舆论对“小作文”维权的反思。

“小作文”式的维权一旦泛滥,摆弄文字、刻意煽情、造谣卖惨会绑架舆论,透支正义,无形中增加了舆情处置的复杂程度,同时导致女性维权更加困难,相关舆情风险值得警惕。

三、“以罚代管”案例连遭曝光,舆论讨论公权力行使边界,需警惕部分观点极端化倾向。

近期,武汉商家多次遭城管上门“吃拿卡要”、河南安阳货车司机2年被罚27万、沈阳一街道招牌被要求统一“黑底白字”、上海“卖崽青蛙”被城管拦截、广西南宁青秀区法院与慧泊停车合作追缴高额停车费等事件接连曝光,舆论指责城市治理缺乏温度、盲目“造城”催生怪胎,呼吁提升执法人员素质,强化对公权力监督制约。

但是,需警惕部分观点走向偏激:一是系列城管执法事件后,部分自媒体在官方通报前“抢跑”,为了迎合风向、吸引眼球而着力渲染“暴力执法”情节,甚至鼓动群众暴力抗法,激化“官民对立”。二是借“罚款”宣称地方财政已债台高筑,土地财政失灵、各地财政危机将至,不得不通过提高“罚款”力度进行缓冲。三是借“南宁慧泊停车收费”等事件炒作官商勾结捞钱、资本搜刮民脂民膏、公权力滥用等负面言论。目前该事件仍在调查期,但已出现不少诸如“网传慧泊停车抵押贷款72亿,这些钱去了哪里?会不会像许可馨,北极鲶鱼那样,养了几个官二代,最后还是恨国党”等猜测和质疑声音,后续事件调查进展不及预期或其他地区爆出类似案例,恐进一步加剧民怨,推动负面情绪发酵。

四、“二阳”话题热度抬升,新冠病毒“乙类乙管”后首次中高考风险值得关注。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研判,6月底或是今年第二波新冠疫情高峰,预计最高峰感染人数每周约6500万人。随着新冠病毒“乙类乙管”后的首个中高考临近,不少考生以及家长忧心忡忡,教育系统如何做好考生健康管理颇受关注。具体来说,针对“处于感染状态的学生如何参加考试”“考生是否需要提交阴性证明”“考场在体温检测、佩戴口罩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等问题,需尽早明确并制定工作预案,减少考生和家长的心理恐慌。

此外,近期“复阳”“二阳”话题一度登上微博、知乎热搜等榜单,围绕新冠感染的争论有所升温。以下苗头值得警惕:一是部分自媒体炒作疫情相关的极端舆论,制造恐慌情绪,如煽动新冠疫情将“卷土重来”,借此推销其所谓“药物渠道”;二是结合部分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会议期间仍佩戴口罩等图片,炒作政府仍在悄然践行“硬核防疫”,搞“双重标准”,“将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摆到次要位置”等;三是在国内大型展会、聚集性活动、境外人员入境交流等逐渐常态化背景下,还要注意部分自媒体或借此机会大肆宣传“病毒输入论”等言论,意图煽动民族情绪,破坏中外正常交流活动。

五、青年就业问题持续严峻,需防范社会心理波动诱发群体性风险。

近期就业问题热点频频:一是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显示,今年4月,16-24岁劳动调查失业率为20.4%,创2018年有该统计数据以来新高。青年群体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表现为供需脱节、人岗不适、“慢就业”等,产业转型升级也给受教育程度较低的青年就业带来更大挑战。华尔街日报等境外媒体关联国内社会经济等进行解读,炒作“中国的经济复苏面临着不确定性”“政府缺乏解决就业问题的实质性手段”等论调。

二是“全职儿女”“自雇经济”等衍生新词闯入舆论视野。相关讨论质疑官方媒体推荐“自雇经济”本质是“为掩盖当前就业率走低的现实”,认为“全职儿女”会加剧反婚反育等社会问题,产生不良导向,建议针对青年失业的政策措施要兼顾当下和长远,高质量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

三是近日阿里、58同城等互联网公司被曝大规模裁员,以及多地发布网约车饱和预警受关注,相关失业信息被关联房地产市场“失速”等话题进行讨论,持续冲击社会心理预期及公众对经济复苏的信心,有诱发群体性风险的可能。

六、脱口秀等现场文娱活动监管引热议,建议多举措应对踩线风险。

近期,笑果文化旗下脱口秀演员李昊石(艺名:House)在线下表演时涉嫌侮辱人民子弟兵,被立案调查,引发广泛关注。有评论指出,这已经不是脱口秀首次“触雷”,强烈支持强监管、严处置;也有声音认为相关处置已对行业敲响警钟,不应再放大化处理,以免个案的“寒蝉效应”掣肘文化产业创新、打击民营经济信心。与之相伴,近期多地LiveHouse、剧场演出等被曝因演员身体原因或不可抗力取消,有网民探讨国内舆论环境趋紧等,个别言论较为极端。

综合上述舆论心态及监管动向,针对6月的各类文娱活动,建议:一是提醒各部门各主体守好底线红线,做好活动的审查审核工作;二是关注境内外舆论场的敏感动向,避免极端思潮借机干扰主旋律、避免诱导不当线下活动等;三是多位专家对脱口秀等文化新业态监管提出多方面意见,可加紧研判,进一步完善文化领域监管框架,在治理行业乱象的同时,稳进促进“双百”创新。

七、网络暴力在热点社会事件中阴魂不散,短视频助燃下的“网暴”趋势恐持续加深。

有数据显示,截至5月15日,聚焦“网络暴力”(简称“网暴”)的电影《保你平安》票房破7亿元,热度出乎各方意料,足见社会公众该话题的关切。

电影是现实世界的折射和投影,在近期“高铁掌掴”事件和“挖呀挖呀挖”原发视频作者遭网暴等社会热点事件中,网络人士选边站队、“按键伤人”,涉事主体遭侮辱诽谤、网络谣言、人肉搜索,个人身份隐私信息曝光,严重影响实际生活和工作。

多起事件均出现自媒体剪辑短视频疯狂传播,大量参与转发的网民在未意识到后果及其严重性的情况下,成为网暴的助推者。而受害者群体往往面临维权困境,即使求助警方发起维权,亦难避免实际操作中面临取证难、周期长、维权成本高、不易锁定实际侵权行为主体等困难。

此外,在单一平台上出现的网暴短视频和言论,通常在较短时间内外溢至其他平台,矛头指向亦会从原先的目标人物或群体进一步扩散化,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难以及时有效识别并阻止其传播。需警惕未来一段时期,“网暴”现象借短视频加剧观点撕裂、态度分野,破坏网络空间传播秩序。

八、夏季极端天气、安全事故发生风险升高,需尽早做好应急防范等工作安排。

6月,全国多地开始进入主汛期,极端天气、地质灾害等进入易发高发期,安全风险增大。对此,需重点关注:

一是大力防范溺水风险。进入汛期,尤其是随着暑假来临,学生溺水风险显著上升。同时,滨水休闲、涉水运动进入高峰,风险也有所增大,去年四川彭州山洪灾害殷鉴在前。针对这一情况,需持续加强安全风险教育,对重点地段安排人手,做好盯防。

二是重视市政基础设施安全。从往年情况看,6月起,雷雨、大风、大雾等恶劣天气增多,容易出现室外作业高坠、积水触电、井盖“吞人”等意外事件,需加强气象监测预警,做好设备检修等工作。

三是及时消除火灾风险隐患。随着气温升高,居民生活、商业经营用电、用气高峰到来,各项风险因素叠加,火灾、爆燃发生风险较高,需加强用火用电用气安全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

另外,6月份是全国“安全生产月”,一方面,企业宣传需把握好尺度力度;另一方面,届时媒体必将加强对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和突出问题的曝光力度,企业一旦上榜甚至出现重大事故,或将被推上浪尖,成为众矢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