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欧是全球三大储能市场,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在产业规模、供应链和技术上具有优势,正在大力开拓美欧市场。美国、欧洲有相对成熟的储能市场,我国储能市场商业模式还未完全建立。围绕中国新型储能产业的发展,艾利艾智库调研了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等行业机构及专家学者,在中外储能产业竞争视角下,得出以下六点判断。全文约4千字,以下为摘要版。
一、全球新型储能处于初级快速成长期,中美欧三足鼎立。
新型储能新增市场中,中、美、欧占主导,合计占全球市场的80%。其中,美国为最大单一市场,其2021年新增容量达到3.58GW,2022年中国增加则更明显。
中国新型储能[ 电化学储能占新型储能绝对主体,截至2022年底,我国电化学储能占新型储能比例超过97.8%,全球比例也类似。W是电池功率单位,Wh是电池容量单位,2022年我国新型储能平均储能时长约2.1小时,以此计算,10GWh对应约4.8GW。]装机仅2022年增长5.93GW,占储能总装机21.4%。根据我国《“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30GW,2030年达到100GW装机。以2025年装机目标来看,年均新增装机量10GW以上,增长空间巨大。
中信建投预计,全球电化学储能2023年新增约171GWh,2025年新增390GWh,2030年新增1580GWh,中美欧市场占据绝对主体,其中2023年中国新增49GWh,美国新增约52GWh,欧洲新增约42GWh。
电化学储能占新型储能绝对主体,截至2022年底,我国电化学储能占新型储能比例超过97.8%,全球比例也类似。W是电池功率单位,Wh是电池容量单位,2022年我国新型储能平均储能时长约2.1小时,以此计算,10GWh对应约4.8GW。
二、我国锂离子储能产业具有供应链及技术优势,其他新型储能技术正在加速产业化。
锂离子电池储能属于电化学储能,是目前最成熟的新型储能技术。中国构建了完整的动力电池产业链,产能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推动中国锂离子电池储能产业链在全球占据优势;此外,中国在动力电池技术路线上向磷酸铁锂技术倾斜,其相比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低,但更安全、成本更低,在储能领域优势更明显。从全球储能市场来看,中国锂离子电池储能基本为磷酸铁锂电池,美欧储能市场正从三元锂电池向磷酸铁锂转变。
我国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技术路线已进入世界领先水平,但尚处于发展初期,正在加速产业化。
三、我国储能市场商业模式还未完全建立,美欧储能市场更成熟。
中国新型储能快速增长,主要依赖各地政府的强配储能政策。强配储能政策推动了新型储能装机快速增长,但商业模式尚未建立,这加大了新能源投资商的成本负担,同时由于缺乏经济性,导致已投运新能源配储能电站利用率较低,新能源配储的储能利用率及利用时间均远低于火电配储、电网侧储能、用户侧储能。
相比之下,美欧储能市场由于高电价、政府补贴和成熟的电力市场,新型储能已实现了商业化大规模发展,储能市场比国内市场更成熟。
四、我国新型储能企业已进入美欧储能产业供应链,正在加紧开拓市场,发展自主品牌。
中国新型储能企业在美欧市场逐渐从单纯的供应商向独立品牌发展。目前在美欧两大市场上,美国本土及国际知名储能厂商的品牌影响力更强,中国储能厂商自主品牌市占率较低。但中国厂商正在美欧市场以自主品牌加速开拓。由于美欧储能市场更成熟,较国内储能市场毛利率要更高,中国新型储能企业通过开拓美欧储能市场来反哺国内,因此,美欧市场已成为国产品牌提升营收毛利和品牌价值必争之地。
五、国内新型储能在关键技术、关键材料方面仍面临“卡脖子”问题。
目前新型储能最成熟是锂离子电池储能,国内普遍采用磷酸铁锂电池,碳酸锂是成本占比最大的原材料,近两年来一直处于价格快速上涨通道。在储能商业模式尚未建立背景下,原材料成本上涨叠加行业降本压力,储能企业持续良性发展能力堪忧。此外,长期来看,锂资源对储能行业的发展制约瓶颈明显。
其他新型储能技术则在关键技术上面临“卡脖子”,另外,国内储能数字化、集成技术的安全性、系统效率也与美欧国家差距较大。
六、国际贸易环境恶化,美欧构建碳关税等贸易壁垒风险加大。
2020年,美国能源部(DOE)发布《储能大挑战路线图》,要求加强美国储能制造业和供应链。美国《2022年通胀削减法案》(IRA)也明确提出,对采用美国制造的表前储能项目予以额外补贴,鼓励本土储能制造业的意图明显。此外,美欧都在打造本土生产的动力电池供应链,电池产能也将为本土储能制造业提供支撑。
目前,美欧储能市场正在快速发展,尚需要中国储能企业来增加供给,未来随美欧本地储能产业链发展壮大,以中美关系恶化为标志的地缘政治博弈加剧,美欧对国内储能制造企业施加高贸易关税或以安全为由实施市场禁入的风险加大。
(艾利艾智库新能源产业研究小组)
围绕国家政策、国际局势、重大事件、重大问题等选题,艾利艾智库常年通过一线调研、座谈研商以及各类开源信息深度分析,由首席专家牵头,定期发布《研究要报》《信息分析专报》《政策分析专报》《美国战略界涉华动态》《舆论生态专报》《海外要情》等深度报告,为决策提供系统化、专业化的信息梳理和判断建议。需要更多完整报告内容,请电话联系010-68005688, 68003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