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gif


艾利艾智库近期推出《极端天气对全球及中国影响观察报告(2022年)》研究报告,以国际专业机构和组织发布的报告为基础,对全球及我国极端天气现状、影响、趋势进行观察和分析。报告约1.8万字。

报告提到,据有关机构测算,2022年1—9月,全球极端天气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270亿美元,相当于1970年到2019年50年年均损失的3.12倍、相当于2010到2019年10年年均损失的1.6倍;1970年到2019年全球极端天气造成的经济损失累积约为36400亿美元,年均损失728亿美元,而从2010到2019年的10年年均损失为1398亿美元,增加了0.92倍。


报告指出,“极端天气”成为2022年全球热词。“世界各地极端天气频发,气候变化已经非常明显。”世界气象组织(WMO)秘书长佩蒂瑞·塔拉斯(Petteri Taalas)在2022年3月世界气象日致辞时曾发出警告:“我们正见证着更甚以往的热浪、干旱和森林火灾。大气中水汽增多,导致极端降雨和致命洪水;海洋变暖使热带风暴更为猛烈,海平面上升更加剧了其影响。我们预计,这种负面趋势将持续下去。”2022年11月6日,WMO发布《2022年全球气候状况》临时报告指出,近年来温室气体浓度不断上升,热量不断累积,气候变化的预兆和影响正愈发令人关注。塔拉斯(Taalas)强调,“日益增多的极端天气事件,使确保地球上人人都能获得预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


报告指出,世界气象组织(WMO)2021年发表的1970—2019年灾害统计报告显示,这50年间,全球灾害增加了5倍,1.1万多起灾害与天气、气候和水等相关,平均每天0.6起;死亡人数达200万人,相当于每天死亡110人。人员伤亡、心理创伤、未知疾病、经济损失……增多的极端天气事件,令人类社会、经济、生态受到的负面影响愈发显著。多个国际组织和机构预测,未来全球经济将会继续遭受极端天气的重创。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预测,气温大幅提升可能导致21世纪末全球GDP下降约10%—23%。瑞士瑞再研究院认为,到2050年,全球因气候变化所遭受的经济损失将达GDP的10%。


报告认为,观察我国情况,近年极端暴雨、极端高温及汛期雨带异常等现象频出,引发的灾害严重,极端天气的突发性和不可预知性日益凸显。数据显示,1951—2021年,我国地表升温速率为0.26℃/10年,约为同期全球平均升温水平(0.15℃/10年)的1.73倍,升温背后是极端天气频率与强度的增加。世界银行的《中国国别气候与发展报告》提示了气候模式变化将影响21世纪的中国生态系统的情况与风险。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发布报告认为,“中国面临经常性洪水和干旱等一类热点、热带气旋和台风等二类热点、热浪等三类热点的风险在不断加剧”。在该机构观察的数十个亚太国家和地区中,按绝对值计算,最坏气候变化设想情况下损失最大的将是中国。这警示我们:尽管近些年我国持续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并取得成效,但极端天气带来的挑战依然严峻,建设气候适应型社会尚需付出更大努力。

围绕国家政策、国际局势、重大事件、重大问题等选题,艾利艾智库常年通过一线调研、座谈研商以及各类开源信息深度分析,由首席专家牵头,定期发布《研究要报》《信息分析专报》《政策分析专报》《美国战略界涉华动态》《舆论生态专报》《海外要情》等深度报告,为决策提供系统化、专业化的信息梳理和判断建议。需要更多完整报告内容,请电话联系010-68005688, 68003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