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gif


艾利艾智库近日推出《全球氢能发展格局与趋势观察报告(2022年)》研究报告,以大量数据和资料分析了全球氢能发展格局、趋势及我国所处位置。报告约2.1万字。

报告指出,碳减排国际趋势下,氢燃料以其清洁、来源广泛、储能优势和丰富的应用场景,为实现零排放能源利用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然而,当前氢作为能源在全球用量很少,绝大多数作为工业原料用于石化、钢铁等行业。据国际能源署统计,2021年全球氢气消费规模为9430万吨,其中仅有4万吨用作能源消费,占比0.04%;2021年全球产氢同样为9430万吨,其中绿氢占0.04%,蓝氢占0.7%,而灰氢占99%以上。


报告提到,氢能产业链可分为上游制氢、中游储氢和运氢、下游消费氢三大环节。现阶段氢能之所以还处于探索应用阶段,主要瓶颈是产业链各环节均未取得显著技术突破,每个环节都有多种产业技术路线在相互竞争。上游制氢行业通过CCUS技术制取蓝氢与电解水制取绿氢,是推动氢成为新能源重要组成部分的关键。蓝氢方面,2022年全球正在运行的项目仅有18个,至2035年前,各国计划上马并投产73个蓝氢项目,同期我国仅计划建设2座CCS煤制氢项目。绿氢方面,截至2022年10月,各国正在运行电解水制氢项目202个,装机容量611兆瓦,其中,美国有9个项目运行,装机容量13.7兆瓦;我国有11个,装机容量202兆瓦,为全球第一,约为美国的14.7倍。工艺技术上,目前制取绿氢有三种技术路线,2021年全球绿氢装机容量中,69%为碱性电解水制氢,24.6%为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其余为固体氧化物和其他技术制氢。目前,欧美正在大力发展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我国则受制于质子交换膜技术、电价和关键零部件进口约束,主要在碱性电解水制氢上有竞争优势。


报告认为,随着碳排放成本的提高,蓝氢将逐渐取得价格优势。国际能源署评估认为,2050年CCUS天然气制氢成本约相当于非CCUS的一半,CCUS煤制氢成本可以降低至非CCUS制氢的四分之一。

报告还提及,运氢方面,各国正积极探索大规模、长距离运氢技术:陆上有气态管道运输、转为液态氢运输;海上有合成碳氢载体(LOHC)运输、转为氨运输或液氢运输。当前,美国、欧盟等管道运氢和液氢运输同步推进,全球专用管道和混氢管道长度超过4600公里。其中,美国约2575公里,欧洲国家拥有约2000公里,而我国在营管道里程仅约100公里。全球液氢日产能约500吨,北美占据全球液氢产能总量的85%以上,我国液氢日产能仅约7吨。值得关注的是,为推动航天外的液氢需求,美国和日本相关公司已在全球布局液氢罐和海上液态氢运输链。


储氢方面,国际上也有多种技术方案在运行,其中,高压气态储氢应用时间最长、最成熟,目前我国主要采用35兆帕碳纤维复合瓶储运,日本等国家主要使用70兆帕储氢瓶。当前,我国车载储氢瓶核心材料及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为大规模、低成本储氢,近年来欧美积极探索利用地下盐穴洞库和枯竭油气田储氢,目前全世界有6座地下盐穴氢库正在商业运行,其中,美国和欧洲各有3座。利用枯竭油气田储氢在奥地利、阿根廷、意大利都完成了注采测试项目试验。我国尚未启动地下洞库储氢任何试验项目。


氢能消费方面,当前,氢燃料电池主要应用于交通运输和固定式发电,2021年全球燃料电池出货2313兆瓦,其中用于交通运输业1964.8兆瓦,约占85%。氢能汽车是燃料电池最为关键的一个应用领域,2021年全球氢燃料电池车保有量超5万辆,燃料电池乘用车销售约1.58万辆,是2020年的两倍。从车型种类看,2021年韩国、美国、日本分列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前三,三国共拥有46962辆,占全球总燃料电池乘用车90.5%,主要以现代NEXO和丰田Mirai两款车型为主。中国则聚焦于氢燃料电池商用车,以4150辆公交车、4321辆运输车的绝对优势在两个车型中列全球第一。


报告认为,发展氢能,既是能源战略,也是产业战略。近年来,主要国家相继制定了产业规划和扶持政策。据世界能源理事会统计,截至2022年9月初,已有21个国家和欧盟委员会制定并公布了氢能战略。总体看,战略主要关注点集中在:增加上游制绿氢规模,拓展低碳氢下游消费及应用,通过政策补贴降低氢能项目投资风险,促进氢能全产业链技术研发,以及氢能行业标准制定等。2021年以来,相关国家配合氢能规划,加快采取政策措施支持氢能全产业链发展,主要方式包括:为氢能项目提供拨款与税收激励,涵盖区域氢能中心建设、低碳制氢、燃料电池推广应用等领域;政府设立投资计划支持氢能全产业链关键技术研发等。

围绕国家政策、国际局势、重大事件、重大问题等选题,艾利艾智库常年通过一线调研、座谈研商以及各类开源信息深度分析,由首席专家牵头,定期发布《研究要报》《信息分析专报》《政策分析专报》《美国战略界涉华动态》《舆论生态专报》《海外要情》等深度报告,为决策提供系统化、专业化的信息梳理和判断建议。需要更多完整报告内容,请电话联系010-68005688, 68003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