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利艾智库近日推出《六大国际权威机构对全球和中国增长最新预测  显示2023年下半年需关注的世界经济六大特征》分析专报,以六大国际权威机构最新数据资料为基础,梳理对全球和中国增长最新预测,总结了2023年下半年需关注的世界经济六大特征。报告合计约3万字。

报告指出,在跨入2023年下半年前夕,世界银行、经合组织、联合国、世界经济论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权威机构,纷纷发布对全球及区域经济增长新预测。

报告专门梳理了上述机构最新报告所含数据与研判观点,对2023年下半年乃至明年全球、主要地区、重点国家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态势进行综合观察,归纳出数个值得关注的特征与趋向:

一是全球经济持续逆风缓行,最新增长预期有所抬升。世界银行:出于上半年表现,今年全球经济增速较1月预测值上调0.4个百分点至2.1%,比2022年的3.1%低1个百分点;联合国:全球增长比1月份预测上调0.4个百分点至2.3%,但比2022年的3.1%低0.8个百分点,上调的原因,尽管经济前景依然低迷,而由于发达经济体家庭支出的韧性和中国的复苏,今年的放缓可能没有此前预期的严重;经合组织(OECD):今年全球经济增速比3月预测上升0.1个百分点至2.7%,比2022年的3.3%低0.6个百分点;世界经济论坛:针对今年经济预期的乐观情绪正在萌芽,相比1月的调查结果,首席经济学家们对所有地区的增长前景都有所抬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今年全球经济增速较1月预测下调0.1个百分点至2.8%,比2022年的3.4%低0.6个百分点。综合来看,对今年全球增长最新预期的低值为2.1%(世界银行)、高值为2.8%(IMF),除IMF外,其他机构均将预期值上调。

二是美欧短期复苏超预期,印度表现引人瞩目。世界银行指出,一季度发达经济体增速超预期,预计今年增速达0.7%,较1月预测值提高0.2个百分点。OECD将今年欧元区增速从3月预测的0.8%提高0.1个百分点至0.9%,将美国增速从1.5%提高到1.6%,调高0.1个百分点。IMF将今年欧元区经济增速预期从1月的0.7%调高至0.8%,将美国增速从1.4%上调至1.6%,调高0.2个百分点。联合国预计欧盟今年经济增速达0.9%,明显高于1月份预测的0.2%,短期前景有所改善,基本前景仍面临重大下行风险;美国经济增速为1.1%,比1月预测值上调0.7个百分点,但预计在今年底明年初走向收缩。

印度今年的增速受到关注。世界银行预测印度今年经济增速比2022年低,但仍可达6.3%,经合组织预测为6.0%,联合国预测为5.8%,IMF预测为5.9%。IMF称中印两国对全球增长的贡献将达到一半左右。在分析印度经济上行因素时,世界银行提到了印度较预期更有韧性的消费与私人投资以及强健的服务业;联合国也提到印度的强劲内需;世界经济论坛则称,63%的受访者认为南亚是最可能从全球供应链变革中受益的地区。

三是二季度国际商品贸易或显回暖,而短期前景仍难确定。根据世贸组织(WTO)最新发布的《货物贸易晴雨表》,2023年一季度指数为95.6,环比改善3.4,连续两个季度下跌后转跌为增,显示尽管国际商品贸易仍然萎靡,但已迎来转折点。分类指标值得关注:电子元器件贸易、海运集装箱运输、航空运输三项表现疲软,仍低于潜在增长区间,恐将拖拽二季度持续恢复;汽车制造显著高于潜在增速;出口订单略高于潜在增速;原材料升入潜在增长区间。强劲的正面和负面指标交汇,使得短期前景仍难确定。

四是核心通胀仍高企,各国央行权衡艰难,银行业或将持续承压。IMF预计,俄乌冲突加剧将导致粮食和能源价格进一步飙升,进而推高通胀,核心通胀(不包括食品和能源)可能比预期更加持久,许多国家的核心通胀尚未见顶,预计2023年全球核心通胀率将降至5.1%,但较2023年1月的预测大幅上调0.6个百分点。OECD和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也都强调了核心通胀居高不下的问题。近期的银行业危机给各国央行带来压力,要求其放慢货币紧缩步伐,给当前通胀动态添加了复杂性,也让各大央行面临量化紧缩、抗击通胀、维持银行业稳定之间的艰难权衡。联合国认为,市场动荡之下,美联储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央行继续提高政策利率以降低核心通胀,预计主要央行虽然已放慢货币紧缩步伐,但2023年仍有可能进一步加息。

五是正在进行深层次结构性转变的全球经济活动模式,给供应链带来影响,产业政策日益流行。世界经济论坛调查显示,74%的受访首席经济学家预计,在未来三年内,产业政策将成为全球经济政策的一种普遍做法;91%受访者预计产业政策的复苏,会给全球产业发展与布局带来影响,可能导致地缘经济紧张局势的加剧。就未来全球供应链变化的区域性特征而言,预计中国将受到较大负面影响,而最可能从中受益的地区将是南亚、东亚和太平洋、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以及美国。从行业看,预计供应链变化最为明显的行业,包括半导体、新能源、汽车、制药、食品、能源和广泛的科技行业。产业调整带来挑战,也带来机会,考验我们如何应对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