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利艾智库近日推出《货币政策遭遇流动性陷阱  经济走弱风险正在上升》研究要报,分析当前货币政策遭遇流动性陷阱的原因,指出经济走弱风险正在上升。报告合计约1.2万字。

报告指出,央行不存在货币超发问题,狭义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基本适应。从货币媒介交易、计价支付职能看,包括现金和企业活期存款的M1是衡量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匹配程度的合适标尺,而M2中以定期存款和个人存款为主的大多数货币供应量都已退出流通,对物价并没有太多影响。2022年和2023年1-4月M1分别增长3.7%和5.3%,与实际GDP增长率和物价水平基本相适应。从央行资产负债表看,央行没有扩表动作,2022年央行资产规模同比增加2.11万亿元,增长5.3%,仅占当年新增M2的7.5%;2023年一季度末央行资产规模再新增4200亿元,仅占一季度新增M2的2.8%。

报告认为,货币供应量M2高增长是货币沉淀的结果,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双低迷推动资金空转。M2又称广义货币,是M1与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定期存款等准货币之和。2022年M2新增28.14万亿元,其中准货币新增25.72万亿元,占91.4%;2023年1-4月再新增14.41万亿元,其中准货币贡献度超过101%,包括个人存款新增8.72万亿元,企业定期存款新增4.54万亿元。货币供应存款化导致货币流动速度也显著放缓,2022年M2的流通速度已降至0.45,创近10年最低值。因此,货币沉淀和周转速度下降正在把货币扩张的努力抵消掉,大量货币从流通中退出也解释了货币增长与物价走低的悖论。

报告分析,目前货币政策已遭遇流动性陷阱:一是利率持续下降,但居民和企业存款快速增长,同时,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等替代货币的资产交易量下行,货币需求利率弹性显著下降。2022年存款和贷款利率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但2022年住户新增存款增长了80%,企业新增存款增长了38%。2023年1-4月,住户和企业新增存款比2022年同期新增存款分别增长22%和144%;二是M0和M2增长速度远超实际和名义GDP增长率。2022年和2023年一季度,M2分别同比增长11.8%和12.7%,比名义GDP分别高6个百分点和7.2个百分点,货币供给量的宽松并没有形成消费和投资旺盛的局面,失去了利率弹性的存款需求,像“黑洞”一样吞噬着增发的货币,经济快速增长的局面一直没有出现,这种不协调、不一致已不是货币政策的“时滞”所能解释的了;三是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显著对冲了基础货币的增发。央行可以增发现金、管控利率,但管不了住户和企业不计收益地存款,货币以存款的形式在银行体系内沉淀,退出流通。

报告表示,经济萧条也许是宏观调控要极力避免的情形。当前,多项指标均称不上乐观,产能过剩正在通过工业企业利润下降、物价下行、投资低迷突显出来。2017中国制造业整体产能利用率只有58.8%,其中产能利用率低于50%的行业超过11个,产能过剩的结果一方面造成“僵尸”企业增多,另一方面造成企业贱卖产品、利润下降、投资下降。自2022年10月开始,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已连续7个月下降,2023年2月以来,CPI增速已连续3个月下降,两个指数均提示需要注意通缩迹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2022年同比下降4%,2023年1-4月同比则下降了20.6%。202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1%,其中民间投资增长0.9%,2023年1-4月,投资增速进一步下滑,仅增长4.7%,民间投资增长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