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受全球经济需求疲软、通胀率居高不下、地缘政治风险走高、气候变化日益恶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国经济复苏步伐放缓。7月,美国考虑升级对华经贸打压力度,半导体、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受限,中国跨境电商的出海风险大幅提升;欧洲各国推行“去风险化”供应链政策,中欧经济往来掣肘因素增多;俄乌冲突再生变数,全球粮食、金融市场不稳定性提升;极端天气叠加我国能源政策,企业降碳减排任务加重;多国探索人工智能监管和数字经济政策,企业需统筹发展与安全;舆论监督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医药器械及基因数据安全系重中之重。
一、拜登政府或将颁布多项科技禁令,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一步受限
6月,尽管美国务卿布林肯的中国行实现了恢复中美高层对话的目标,但两国仍将持续在全球范围内强化竞争态势,以半导体、人工智能及量子计算为主的新兴科技仍为美国对华打压的重心。需要注意的相关风险如下:一是拜登政府或将于七月底发布对华科技投资禁令,禁止或限制美企对中国部分高科技产业投资,人工智能、半导体和量子技术领域或面临全面投资禁令;二是美国考虑扩大对中国出口人工智能芯片的限制。自去年10月宣布出口管制措施后,美国政府正试图扩大管制范围,禁止在没有许可证的情况下销售英伟达A800等中高端芯片,并限制中企使用美国云服务提供商提供的先进制程人工智能芯片的云计算服务;三是美国会议员持续施压企业,要求在新能源等中国优势领域减少对华依赖。如众议院中国特设委员会成员近期会见福特和通用汽车首席执行官,敦促减少供应链对中国汽车零部件尤其是电动汽车电池的依赖。
二、美国政界考虑出台更多举措打压中国跨境电商
中美竞争烈度持续上升,美国对华鹰派势力将攻击目标扩大至在美活跃的中企,国会对中国快时尚品牌发起多轮审查。美国国会认为价值低于800美元的个人进口商品无需报告原产地且无需缴纳关税这一规定存在漏洞,使得Shein、Temu等中国跨境电商成为受益者,因而推出法案要求剥夺中国使用“低额豁免”这一贸易法的资格。此外,美国政界认为中国电商还存在数据安全、采购违规、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或将利用“恶名市场名单”强化贸易壁垒。
三、美印拓展技术合作伙伴关系,部分关键供应链正向印度转移
鉴于印度在中美竞争乃至对抗中的战略性地位,美方正试图将印度打造为应对中国的“前哨”,亦期望该国成为“友岸外包”这一“去中国化”供应链政策的重点参与方。近期,印度总理莫迪访美并与该国建立技术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同意在超算、半导体和其他高科技领域扩大合作,多家半导体企业赴印设厂。同时,印度营商环境持续恶化,多家外企被迫进行“本土化”改革或退出印方市场,小米被印度监管机构以“向外国实体非法转移资金”为由没收6.8亿美元系最新案例。尽管营商环境严苛,但劳动力低廉充足、地缘政治压力小、市场庞大等优势仍吸引着部分外资将涉华供应链转移至印度,或对中国半导体、汽车、服装等产业造成冲击。
四、欧洲持续推行“去风险化”政策,中欧经贸往来遭受多重审查
一是欧盟对华经济政策逐渐明晰,将逐步推行“去风险化”战略。欧盟发表“欧洲经济安全战略”,呼吁建立攸关经济安全的技术清单并评估其风险、全面实施欧盟的军民两用出口管制法规、审查外国直接投资筛选法规、与成员国共同研究出口投资可能产生的安全风险等。该战略标志着欧盟国家将优先对半导体、新基建、绿色能源、关键矿产领域的中欧合作展开审查。二是德国定性中方为“经济竞争者”。朔尔茨政府公布首个国家安全战略文件,将中国视为是德国的“伙伴、竞争者和系统性对手”,并强调德国的路线不是“脱钩”而是“去风险化”。这一信号迫使德企选择减少对华投资并打造多元供应链,而中企赴德开展业务的合规成本亦将跃升。三是欧洲各国寻求在关键原材料领域减少对华依赖。德国、法国和意大利近日达成关键原材料合作协议,以摆脱在供应链上对中国的依赖。欧盟成员国还将成立工作组,讨论关键原材料的“提取、加工和回收”。
五、瓦格纳兵变“长尾效应”叠加乌方“春季大反攻”,恐致使全球市场动荡
尽管俄罗斯雇佣兵组织瓦格纳集团的短暂兵变并未对全球市场造成重大影响,但考虑到俄乌冲突局势持续升级、俄罗斯政局动荡恐破坏地缘政治稳定,以及美国和全球经济本就加剧的衰退风险,市场不稳定性提升。尤其需关注粮食价格上涨的风险,乌克兰农业政策与粮食部长索利斯基日前表示今年乌克兰粮食和油料出口量预计为4600万吨,比去年减少三分之一,其中粮食出口量将减少40%。索利斯基称,乌农产品出口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部分欧盟国家继续采取限制进口乌农产品的措施以及黑海粮食走廊随时面临再次封锁。
六、降碳减排及七月高温给企业运营带来双重压力
一方面,我国气候领域外交活动频繁,企业降碳减排扩绿要求将提升。高层近段时间内多次就气候问题表态,并与多国达成合作共识,标志着气候问题已纳入我国发展优先事项。此外,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落地实施,未来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将进一步对齐国际标准。企业在减污降碳环节的信息披露、能源审计、设备升级等方面的合规压力加大,需提前加强研判部署。另一方面,极端天气等超预期因素或影响企业生产经营。进入7月,全球变暖叠加中等以上强度厄尔尼诺事件,或导致极端高温天气频发,引发供电困难、水资源紧张、热射病危害等涉及企业生产运营的不利因素。
七、加速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监管成为国内外主流趋势,合规工作面临更高要求
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发布以来,该领域法规和监管能力的建设明显加速。中国《人工智能法》已列入立法计划,草案预备年内提请审议。同时,欧盟“旗舰性”立法《人工智能法案》在欧洲议会投票通过,该法案采取“基于风险”的监管方式,要求开发商在产品投入使用前进行风险评估。在上述形势下,相关互联网企业面临更大的合规压力,建议一是提前布局合规能力建设,关注我国监管法案法规落地动态,提升对个人隐私、数据要素的保护力度;二是做好人工智能生成产品的内容审核,提升鉴别能力,防范网络黑灰产业利用AI生成有害虚假信息;三是关注生成式人工智能原始训练数据等版权问题,降低法律纠纷风险。
八、我国重视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但企业如何平衡发展与安全尚无清晰路径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近期,北京、浙江、广东等重点地区落实“数据二十条”先行先试要求的举措不断推进,企业在数字经济领域预计将有更多政策机遇,但仍需注意兼顾好发展与安全。建议充分把握监管部门对于数据安全的关切,尤其是在政企合作项目中保证数据存储和流通的安全可靠;在个人数据采集中,坚持必要性原则,避免非必要采集和滥用个人数据;在数据出海业务中,落实好《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办法》等法规要求,避免触及监管红线。
九、生物医药产业与社会民生议题深度交织,易引发舆情风险
在中美关系持续紧张背景下,生物医药产业在国际合作、本地临床实验方面将受到国家安全战略层面更为严格细致的监管,同时也要面对后疫情时期民众对生物医疗领域产生的不满情绪。一是企业在人类遗传资源相关领域的合规要求发生变化。《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于7月1日起正式施行,其对管理体制、人类遗传资源信息定义、外方单位定义等作出更为明确细致的规定。二是留意涉集采药品、医疗器械企业相关舆情。6月以来,多省市陆续公布医疗耗材集采结果,医疗企业在政策利好及业绩增长推动下谋划建厂扩产,致使部分舆论质疑国产药品耗材的质量。
十、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需防范海外布局遭遇贸易壁垒
6月,围绕新能源汽车车购税、充电基础设施、蓄电池回收利用等一揽子政策措施密集出台,预计市场将维持回暖状态。与此同时,新能源车企加速“出海”引起美西方关注。随着《2035年欧洲新售燃油轿车和小货车零排放协议》及后续措施的落地,欧洲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持续上涨,围绕锂资源的竞争或将加剧。此外,法国于5月宣布一项以促进该国绿色产业为目的的法律草案,计划按照碳足迹重新分配电动汽车补贴,并敦促其他欧洲国家效仿出台类似政策。在地缘政治背景下,西方国家不排除采用贸易保护等手段限制我国新能源汽车进口。